校本课程的构建(收集5篇)
来源:
校本课程的构建篇1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外主要有四种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过程模式。美国是较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比较成功的是“天才教育课程”,他们主要采取校际合作的形式来共同开发;而日本在1998年的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就压缩了统一课程,自小学3年级以上设置了一门“综合学习”的课程定为校本课程。我国在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确定将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之一。在当前,有许多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发和实施符合自己学校实际和特点的校本课程,有独立的,也有综合的;有自主开发的,也有引用借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科学性、规范性,不够系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校本课程“紧密联系实际,立足学科教学,突出实践能力,服务学生发展”的主张,开发并实施了“X+1”校本课程模式。
一、“X+1”校本课程模式的内涵
“X+1”校本课程模式中的“X”是初中阶段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统考学科,“1”是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即按照学校学期初的教学计划,以上学科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学科为单位,语文、数学、外语等三个学科实行间周增设一课时,其他统考学科实行每月增设一课时的学科综合实践课,将其确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并纳入学校总体课时计划按时开设。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以学科为依托,深入挖掘学科课程内容,广泛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实践与应用角度确立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X+1”校本课程模式的构建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思路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建立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开发的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学科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教材,编制教案。
6.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定制教学计划,编制课表,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X+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立足校情、学情,从学科实际出发合理选题,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课程内容设计坚持“以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实施的差异性”为原则,建立以“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的校本课程。
1.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关爱生命,诚实守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和最基本的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提高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4.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特征
1.紧密联系教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科教学的进程和内容,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是学科教材内容的延伸、应用和实践。
2.紧密联系生活。校本课程的内容要有效的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的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乡土化。
3.紧密联系学生。本课程的选题和实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成长经历、需求和潜能等因素,合理进行课堂教学的选材和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4.紧密联系学校。本课程是以本校的实际条件为基础而进行的,在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务必利用好各种现有资源,特别是原来没有注意到的课程资源的发现和有效利用。
三、“X+1”校本课程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按照“X+1”的课时安排,学科教师能依照学期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既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也实现了课程目标。
例如: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目标要求,结合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的规范性需求,教师选取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这一主题,以本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载体,在集中组织学生对校园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有目的地通过观察、询问、记录、感受等形式对我校的校园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引领学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三风一训”等精神文化的学习和研讨,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重要性,使学生能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训要求,爱班级,守纪律,团结同学,尊重老师,以学校主人翁的姿态努力维护学校利益,为学校争光。
又如,历史学科结合教学中的“抗日战争”部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化市靖宇陵园,选取了“白山黑水驻英魂”这一主题,抓住学生对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崇拜和敬仰心理,组织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利用休息日时间再次参观通化靖宇陵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收集杨靖宇将军的抗日事迹,回归课堂,师生共同回顾历史,缅怀英雄,共同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师要立足本学科,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紧密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合理选题,科学设计、突出实践、精心开展,就能将“X+1”校本课程模式生动实效地开展好,达到预期目标。
校本课程的构建篇2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目前的改革已开始触动教育的核心要素――课程的领导权、开发权和实施权。这必将是一场系统的变革,而变革的核心就在于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为何要构建整体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近乎直线的态势演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最核心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此,各国都将眼光投向未来,关注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养。哈佛大学教育改革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及其研究团队在大量调研后提出,未来世界需要创新型人才具备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力、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7个关键力。与此同时,OECD等组织和一些国家包括我国,也纷纷提出各自的核心素养框架,提出了“面向未来要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而课程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载体,因此,重构学校课程,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养的需求,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前期的课改从课程管理层面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使学校拥有了课程开发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追求量的增大,导致课程质量难以保证,而很多课程未必能真正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求,甚至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荷。因此,亟需统合三级课程,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此外,随着《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实施教育部的课程计划(修订)》等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学校面临着重建课程以落实方案要求,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创新的重大挑战。
从教学层面上看,在笔者曾做过的调研中,有许多教师反映在课程实施中存在一些困惑,如“怎样解决有限的备课、授课、教研、科研时间与无限的教学内容、考试范围之间的矛盾”“如何分层教学、差异发展”“如何进行有效探究”等。
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学校缺少对课程系统、整体的规划,为此,应重新审视学校课程,把握时代脉搏与改革的发展方向,形成高位的发展战略转型思考,从而整体、系统地构建面向未来的新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应具有哪些特征
时代性。“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认为,课程必须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使学生能够为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感应全球、国家、区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基础性。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角色决定了学校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选择性。当学校的办学理念真正关照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真实成长与发展时,必然会为其提供多元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以帮助其自助选择、自主发展。尤其是新出台的高考方案,在强调学科方向分类与水平分层的基础上,又增加选考科目的分类分层,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不同能力倾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应性的课程。
整合性。学校课程体系通过系统设计、纵向整合三级课程,形成学校自定的几大门类的课程领域,如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兴趣特长类或研究类课程;同时,整合学段,实现贯通培养。横向拓展学科的科目和范围,形成学科群,适应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同时,关注学科融合,摆脱学科单摆浮搁的孤立状态,实现整体育人。课程之间纵横交叉,形成了具有统整性的、立体开放的学校课程结构体系。
独特性。基于学校自身传统、办学基础和特色,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等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构建的课程体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能够促进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文化视角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学校在构建具有个性化的高品质课程体系时,应通过战略性谋划、科学开发,促进学校创新,实现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学校创新首先是文化的创新,从文化建设的视角出发,系统构建体现以人为本、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是一所现代学校发展和创新的应有之义。
1.植根文化,价值引领
现代有关文化的理论倾向于将文化看作是文化成员间共同拥有的一套思维理念体系,或者说是价值或意义体系。具体到学校中,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更多表现为学校日常运转中体现出的引领性的信念和价值观,它渗透在学校的所有工作中,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一所学校的文化在其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中得以具体表达。优秀的学校文化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即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因为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应秉持的目的。例如,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在“经营好每一个学生”“做有层次、无淘汰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构建的课程体系,立足全体学生、着眼全面发展,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加以统整,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与必选类课程,同时更注重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富有营养的课程。
2.素养驱动,育人为先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要“化”人。提高人、塑造人、培养人是文化的主要功能。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核心价值观、对人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追求来实现的。具体到教育领域,课程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就是要在教育与学生发展之间架构起桥梁。如果说学校文化让我们明确了课程的价值功能,那么,基于“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校所要造就的人的形象,则为确定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提供了依据。如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将培养“具有身心健康、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生活技能等素养的长久的现代中国人”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所围绕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所凝练的本校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课程体系的科学开发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需求分析,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态度兴趣、问题困惑和目标需求等。此外,还要寻找证据,回答诸如“我们有什么证据认为我们的学生需要这样的课程”“我们有什么证据表明我们的课程体系能产生积极的效果”等问题,由此才能构建起一个整体、多元、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3.整体规划,系统设计
基于价值引领、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的学校课程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这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灵魂,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主题,是学校文化的集中反映。如北师大朝阳附中提出的“生命绽放教育”,体现了学校办学秉持的现代教育理念。
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目标是指学校所要造就的人的形象,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如北师大实验中学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等。
学校的课程结构。这是学校为实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课程门类及其关系。学校基于自身的校情、学情等整合各类课程,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基本框架。如清华附中构建的以核心课程(对国家课程的再构和整合)为中心,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和学生自创课程三类课程紧密围绕的立体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设置表是学校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包括课时结构的调整和学分安排等。
学校课程的实施。这是学校课程向学生的转化,涉及不同层级和类型的课程在学校的推进路径与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在基础课程中实行动态的三类分层学习,即必修课的分类分层学习、分层走班学习及班内分层学习;拓展类课程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则力图构建使学生、教师和学科知识都焕发生命活力的“活力课堂”。
学校的课程资源。学校课程体系还包括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的建设。
校本课程的构建篇3
【关键词】校企联盟合作校本课程
校企教育联盟是为了“充分发挥高新区独特的优势资源,整合教育力量”“开展深层次、双赢互利、多模式的校企合作活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大教育环境”而组建的。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我们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了“体验中认知企业”“合作中开发课程”“感悟中飞扬梦想”三大板块系列活动。
一、体验中认知企业
(一)企学日活动
学校每学年都安排1-2天时间,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各年级学生参观高新企业,比如中南卡通的动漫设计制作、中控科技的机器人设计制作、春晖自动化长廊、东方通信的部级国际学生交流基地,都是学校课程开发、学生综合实践体验得天独厚的资源。
每一次活动前,校企执行委员会会向学生提供企业网址和相关介绍材料,为参观活动做前期铺垫。活动后,又会通过班队活动、晨(午)间交谈等形式组织学生畅谈感想,撰写文章。
(二)企业文化大讲堂
“校企教育联盟”专设“企业文化大讲堂”,邀请联盟成员单位来校讲座,是希望通过企业家谈创业、企业精英大讲堂等,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认识企业的发展历程、成功策略、企业家的创业历史、企业精英的职业行为与成长经历,以及他们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认识,并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为了要实现“让中国孩子拥有原创动画片”的这一梦想,中南卡通有300页之长的企划案;为了做出全国动力维持最久的电池,恒生电子请了5位博士进行制作电池的分层步骤解析;为了造出优质汽车,吉利集团要求从焊接每一块钢板、拧好每一个螺丝做起等等的事例,所给予孩子的精神体验不是一般的活动所能达到的。
(三)企业精英职场秀
每个企业的背后,特别是一些成功企业,都会有一群执着的精英在引领。邀请这些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引领地位、掌握核心技术、又拥有浓厚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物,让他们讲述企业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更能够让今天的孩子异想天开。如我校在2011年请中南卡通的动画创意执行总监为孩子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不仅向学生讲了他个人成功之路是因为有梦想导航,也讲了动漫之都的整个动画产业也是因为当时怀揣“让中国孩子看中国原创动画”的梦想才会在动漫界立于不败之地。
二、合作中开发课程
针对高新企业专业人员的优势和学校师资缺乏的现状,我们进行校企联合课程开发,吸纳企业志愿者和家长作专业指导,使学校课程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区域特色。
(一)建立动漫馆,开发动漫课程
在中南卡通专业团队指导下,一座很卡通很现代的校园动漫馆已正式向学生开放。它将展示学生优秀动漫作品、动漫制作,中南卡通最新产品和衍生物,也将是学生学习、交流、制作、欣赏作品的动漫乐园。动漫课程以选修课形式进行,在中高年级学生自愿报名基础上,分批进行,组建动漫社团,每批15人左右。安排专人或企业志愿者兼职人员对学生辅导,每周活动2小时。学习动漫知识,脚本创作,用陶艺作品或纸工艺品进行简单的动漫制作。鉴于动漫课程浓厚的创意,学校计划在下一学年普及为必修课程。
(二)组建机器人、航模、气象等社团
中控科技是中国自动化领军企业,机器人“海宝”在上海世博会上独领,孩子们一直希望能在中控科技人才、技术的支持下,有学校自己的机器人社团、航模社团。
机器人、航模,不仅要有资金,更要有技术。目前,在企业志愿者的帮助下,社团学生已开始学习机器人、航模组装,了解一些原理,参加一些机器人、航模比赛。航模社团还在杭州市获得团体一等奖。
杭州气象台也是校企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学校成立气象社团,与其合作项目主要有:校园气象站建设与管理,参观气象博物馆,参与网上气象博物馆活动,普及气象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目前,气象社团每天摘录校园气象站信息,向师生。每学期参观、讲座,气象知识学习交流活动开展正常。
三、感悟中飞扬梦想
(一)小眼睛大视界论坛
学校每学年安排5至6年级学生以“我眼中的XXX”“假如我是XXX”“XXX,我的责任”等为主题,举行“小眼睛大视界论坛”活动。班级论坛由班主任老师组织班级家委会成员参与;校级论坛由德育处组织,校企联盟单位成员参与。
班级小论坛:在已参加过的“校企教育联盟”体验活动后让孩子在自己的班级畅谈自己的感受、社会观点和志向。
校级大论坛:由班级小论坛精选出部分同学参与论辩。论辩活动邀请联盟成员单位人员、师生和家长代表等做嘉宾现场评价,5至6年级全体学生参加并参与现场互动提问。
(二)创意场
高新企业最大的特质是创意。无论是孩子的自身发展还是他今后成为高新企业的人才规格需要,其求知的兴趣、勤于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的开阔等都要有一个平台。创意场活动就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我们学校设立创意节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有多少发明与创造,而在于让学生敢于畅想和创新,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校本课程的构建篇4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科融合;模型建构;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64-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5
跨学科融合顺应当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的分化是学术研究深入和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科学认知的建构与发展,本来就没有边界,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所以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教学和认知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尝试体现化学与生物学科融合思想的课程建设,对改进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创设新型学习环境,挖掘学生潜能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乡土资源的校本课程中,有很多能够充分体现化学与生物学科融合的点,值得作为科研实验课题来深化探究。本文以此类校本课程为例,讨论能够体现化学生物学科融合思想的几种课程模型的建构。
一、预设验证型校本课程模型建构
预设验证型校本课程模型建构,主要体现对乡土农业科技实践中已有成果的再实验再认识过程,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已有化学生物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该模型一般是学生已知的结论验证或乡土生活中既成事实的验证,往往是在已有的实验步骤设计框架下进行准确的操作,以求得预想中的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常规实验操作要领和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一般不以实验的最终结果作为评价依据,而是注重实验方案评价和实验过程性评价。
如在草莓的无土栽培中,学生通过在实践园的观察和询问、书籍网络的查阅,了解草莓的常见品种及其成活率,确定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培植,为了能够栽培成功,就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该种草莓的生长周期和习性等,如光照和温度等对其生长速率的影响,在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合理密植等,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制,二氧化碳浓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农药残留的检测等。这就涉及到运用化学和生物的相关知识,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制定出初步的草莓培植方案。然后根据方案,有序地实施计划,进行培植实验。这一过程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遇到挫折时(如某些因素导致的草莓成活率差、结实率低等)必须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进一步寻找原因,并不断修正实验方案,再次进行培植,这样多次尝试,得出草莓各种栽培技术的要点,总结出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对比其优劣,进而形成对实践生产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实验报告。其模式如图1:
二、生成探究型校本课程模型建构
在教学活动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生成留足空间。生成探究教学模型,针对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去假设、探究、实验、反复研究论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一模式可用于对教材中学生未知理论的探究,也可用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疑难问题的探究,还可以是与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的现象或事物的探究。实验步骤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取决于学生对探究目的的理解程度和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设想的细致程度,往往既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又需要学生的准确操作技能,而结果评价则注重整体性评价,包括选题、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以及实验成果等,因此它注重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活动表现评价。其模式如图2:
比如,有些学生小组在无土栽培的实践中,发现“无土栽培与土壤盆栽的草莓在产量及品质上有一定差异”,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可引导学生进行“自配营养液、缺素营养液和土壤溶液对草莓生长的影响”的对照试验,对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和土壤溶液的成分进行检测,对比不同情况下草莓的生长状况和结实情况,找出导致其差异的原因,从而改良实验方案,优化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方,确定影响草莓生长的重要元素,其间可融入很多化学与生物的相关知识,如化学的溶液配制,土壤溶液的成分分析,生物的比对实验,不同品种对营养成份需求的不同等等,还可以提出对本地土质的改良方案,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确有机农业的优点,形成有价值的课题报告。
三、数字分析型校本课程模型建构
数字分析型模型建构,主要是应用数字化手段对现代农业科技中生物品种选取、成长条件、成长环境、抗逆能力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优化培育过程,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应用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水平。教学中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及相关数据处理软件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课程整合,是中学实验面向现代化、提升实验档次、加强学生对现代科技实验方法的掌握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在“钾离子对植物气孔开度的影响”改进实验中,学生需要选定有一定灵敏度的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对离子交换和主动运输等生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拓展,能够进行硝酸钾溶液、硝酸钠溶液、三磷酸腺苷二钠盐溶液的配制,利用生化融合知识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在植物培养中,需要控制好光照、水分等无关变量;再借助数码显微镜,进行实验观察,随时将实验图像拍摄下来,在教师计算机和大屏幕上同步显示,进行图像分析与共享。再记录、统计气孔开度情况,并进行数据整理和绘制图表。最后得出结论,验证乃至制作气孔开放的钾离子吸收模型。也可进一步拓展探究“不同光照、不同离子对植物气孔开度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形成能力。其模式如图3:
总之,开拓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创设“做中学、学中做、及时做、随时学”的新途径,是开发研究学科融合型校本课程模型建构的主要目的,通过学生在实践园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课题,充分利用书本、网络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跨学科和开展学科间合作融合,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或想法,再由合作小组设计方案,到实验基地中去亲自动手探究,形成研究成果,交流汇报,并在“基地网页”中共享,形成实践即课堂,基地即课堂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路径,从而促进高中阶段学科之间的融合,拓宽课堂教学的新的内容和空间,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校本课程模型建构期望达到以下目的:力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引到基地,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得到全面拓展;力求改变传统的知识学习模式,让基地成为教材,学生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得到全面拓宽;力求突破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渗透学科融合思想,带动其他类学科的融合,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度改变,使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改变,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1〕27号
[2]程玮.论学习场域视角中大学师生的文化权力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76
校本课程的构建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网络课程;教育评价;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71-04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1]它的实际效果不仅靠技术的进步和先进工具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其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这也正是为什么网络教学从理论上说十分强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充分应用的原因,学生对新事物无所适从,教师对新技术、新理论恐惧茫然,这些,在办学历史不长、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为明显。笔者认为: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深入,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是这类高校网络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西方国家高校非常重视网络课程建设,在这方面,美国大学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AFrameworkforPedagogicalEvaluationof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s”(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E-learningCertificationStandards”(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和“QualityontheLine”(在线学习质量)等评价体系,大多是采用概率Angoff法和会话模型、控制论模型等方法,构建网络课程评价模型;[2]这些模型突出了交互的重要性,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并注重教学管理与支持方面的评价,而且这些模型都是经过多次测试后定稿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可以作为构建我国网络课程评价指标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也开展了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虽然课程数量不断增长,但大量网络课程却出现了内容开发不足和低水平重复现象,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和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如网络教学知识性内容多,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少,教学设计重内容呈现,忽视学习活动与学习环境,文字教材搬家,协作学习、交互活动少等。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缺少合适的、具有导向性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是重要因素,这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显得尤为突出,由于这类院校大多基础相对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及实践资源有限,迫切需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以弥补在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缺陷,但现实情况是这类高校大多没有一套体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特征的、科学合理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必须以提高网络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实际,准确把握网络课程建设的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是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变;而教师是否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有心、有力的对网络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建设与维护至关重要。[3]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课程评价,应当积极融入服务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理念,充分考虑学科性质、授课对象、教师教学和教师技术偏好等因素,注重将“教育理念”衍生为思想文化、价值观、特色化、影响力和就业职业元素等课程教学的软实力。
二是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为目标。指标体系应充分彰显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积极创设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在体现资源实用性、内容交互性、管理有效性、标准统一性与生态“系统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更加突出对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突出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和合作精神的培养。[4]此外,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重点建设了19门淮海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网络课程,在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好评;据此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课程性质和学校实际,积极融入区域和地方特色,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为导向。综观当前网络课程评价现状,大都以建设者的视角,体现出浓厚的“学校本位”和“教师本位”,导致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评价体系中,应强调以学生在使用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确立“学生本位”的建设思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何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其评价体系也应当体现让学生更愿意接受并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导向,努力为应用型人才提供学习的新时空、新环境。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评价的基础。笔者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对比,去掉重复的指标,并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按照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的原则,经过筛选合并,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本指标体系含有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
四、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进行量化,从而做出相对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法。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评价问题,影响其质量和价值的某些因素通常具有模糊性。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
1.确定因素论域和评语等级论域
将表1构建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指标集,即U=(U1,U2,…,Ui),(i=1,2,…,6),共6个一级指标;Ui=(Ui1,Ui2,…,Uij),j为Ui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的数目。
评语是人们对于被评对象作出的评价语言描述,评语等级论域即评语等级集合。笔者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的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则评语等级论域V={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
2.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权重即确定各级、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AHP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难以完全定性分析的问题,在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因此,笔者采用AHP法进行权重的计算。以一级评价指标为例,采用1~9标度法,根据专家的经验认识,结合笔者对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解,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用Mathematica8.0软件计算上述判断矩阵(表2),由其归一化的权重值W可知,其特征向量A=(0.15,0.34,0.23,0.15,0.05,0.08)T,最大特征根λmax=6.0256,经一致性检验,利用公式CR=■,RI=1.26,得CR=0.0041
A1=(0.19,0.25,0.38,0.18);A2=(0.30,0.27,0.14,0.22,0.07);A3=(0.13,0.28,0.31,0.16,0.05,0.07);A4=(0.29,0.33,0.10,0.28);A5=(0.20,0.20,0.25,0.35);A6=(0.40,0.40,0.20).
3.综合评价[6]
由表1可知,本文中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包含两级指标,且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采用两级模糊综合评价,即先对每类二级指标作综合评价,然后再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一级指标综合评价。
(1)将因素论域按属性分类
对因素集合U中的单因素Ui(i=1,2,…,6)进行单因素评判,设每个因素子集Ui={Ui1,Ui2,…,Uij},i=1,2,…,6,共j个因素。
(2)对Ui的单极模糊综合评价
采用专家评价法,组建一个有代表性的评价小组,通过问卷调查打分的方式,经数据统计和归一化处理后,确定相应的隶属度。
Ui中各因素的模糊权向量为Ai=(Ai1,Ai2,…,Aij),Ui的单因素评价结果为Ri(j行,5列),单因素评价模型为:Xi=AiRi=(xi1,xi2,…,xi5),(i=1,2,…,6),按此式分别对一级指标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进行单因素综合评判;得到由6个一级指标对于评语集的隶属向量构成的矩阵R=(X1,X2,…,Xi)T,i=1,2,…,6.
(3)对评价指标体系U的模糊综合评价
按公式X=AR,用一级指标权重集A与矩阵R进行模糊合成,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向量X。为便于比较,将评语集进行量化处理,“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分别赋值95、85、75、65、55,记V’=(95,85,75,65,55),X’=XV’,计算最终评价得分。
五、案例分析与指标体系验证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本文选择徐州工程学院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精品课程《工程造价》与《中国古代文学》,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实证。组建由5人(含专家、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构成的评审小组,对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由评审统计结果形成因素评价矩阵,经过模糊运算后,得到单因素对评语集的隶属向量,类推,得评价结果。检验计算过程以《工程造价》课程为例。
1.一级指标评价结果
以指标U1为例,其评价结果为:
X1=A1R1=(0.19,0.25,0.38,0.18)×0.250.300.400.0500.300.350.200.100.050.400.320.220.0600.560.230.2100=(0.375,0.308,0.247,0.057,0.013)
同样方法,计算出U2,U3,U4,U5,U6的评价结果:
X2=(0.591,0.226,0.136,0.037,0.009);X3=(0.472,0.329,0.135,0.061,0.003);X4=(0.610,0.235,0.116,0.035,0.002);X5=(0.491,0.295,0.162,0.040,0.012);X6=(0.659,0.201,0.086,0.047,0.007).
2.最终评价结果
X=AR=(0.15,0.34,0.23,0.15,0.05,0.08)×0.3750.3080.2470.0570.0130.5910.2260.1360.0370.0090.4720.3290.1350.0610.0030.6100.2350.1160.0350.0020.4910.2950.1620.0400.0120.6590.2010.0860.0470.007=(0.535,0.265,0.147,0.046,0.007)
可知《工程造价》课程的综合评价得分为:X’=X・V’=(0.535,0.265,0.147,0.045,0.008)×(95,85,75,65,55)T=87.75,该课程评价等级为“良好”;同样方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综合评价得分为85.36,评价等级同为“良好”。我校《工程造价》、《中国古代文学》两课程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已有5年以上,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是专家评选出的具有较高质量、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课程,对我校网络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两门课程的评价等级与课程的实际运行情况基本相吻合,证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模型是可行的、合理的。
六、结束语
本文建立了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综合评价模型,并验证了该评价模型是可行合理的。但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虽具有较为严密和科学性强的特点,但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本评价体系有待于在应用过程中作进一步完善;此外,由于课程要求、性质和授课对象等方面差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微调指标权重。?筅
参考文献:
[1]黄文均.网络课程评价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21-22.
[2]TheSloanConsortium.ClassDifferences:Online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2010[EB/OL].http://.publications/survey/class-differences,2010.
[3]魏志慧,希建华.课程开发:优质远程教育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程教育教席系列国际研修班述评[J].开放教育训究,2005,11(6):19-23.
[4]涂宝军,孙进,吉顺育.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库构建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4):45-49.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范文(整理9篇
- 阅1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篇1今天,我们全家兴奋极了,因为今晚要进行110米的跨栏决赛,中外闻名的刘翔叔叔是代表中国参赛的选手。刘翔叔叔刚上场的时候,我觉得他有点紧张,但他看到现.....

高中日常周记范文(整理23篇)
- 阅0高中日常周记范文篇1或许是一场梦地结束,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是站在这条线的两边,静静的守侯着,或者说是迷茫把,生活在不同世界的那个自己会是怎样呢!只是希望也能有所追求。.....

高一语文周记范文(整理5篇)
- 阅0高一语文周记篇1今天的晚餐可真丰富呀!妈妈下班后,就一头扎进了厨房,忙得不可开交,不停地说:“小宝,小宝,快来帮忙。”于是,我也加入了“战斗”中……没过多久,菜就一个个地上桌了:.....

中小学教育学习(收集3篇)
阅:0中小学教育学习范文篇11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儿童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体育活动充....

校本课程的构建(收集5篇)
阅:0校本课程的构建篇1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外主要有四种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过程模式。美....

中小学校园欺凌教育(整理2篇)
阅:0中小学校园欺凌教育范文篇1一、国外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早在1999年,美国曾经发生恶性校园枪击事件,伤亡惨重,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