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幻作文(整理2篇)

来源:

初一科幻作文范文篇1

6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重新强调科幻小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学,其根源在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美国杂志培育出来的一种文类。这无疑是对科幻小说一种视角更广的看法,但它不再强调科学技术的因素,甚至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术语也提出批评。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J·G·巴拉德1969年评论说:“那种认为《惊奇故事》这样的杂志与科学相关的看法荒诞至极。你只需随便捡起一本《自然》杂志或任何一种科学杂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学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奥尔迪斯还在他的《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初版,1986年修订再版)里提出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说力求说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处于我们发达但混乱的知识(科学)状态,因此科幻小说以哥特或后哥特的方式铸成。”通过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视为这一传统的源头,奥尔迪斯有效地论证了科幻小说何以是19世纪工业和科学革命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学开设科幻课程,学术界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出现了更严格的形式的界定。因为若要教一门课程,你必须知道这门课究竟是什么;而就科幻小说而言,由于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说、后现代小说、寓言小说、科技惊险小说、科学发明小说以及乌托邦小说,所以还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么。因此在学术界定里,人们特别强调要严格划清科幻小说的界限,不仅考虑它的文学策略,而且也考虑它的观念内容,有时还运用在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一些词语,如结构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批评词语。

197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达科·苏文把科幻小说解释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是陌生化和认识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种想象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经验环境”。苏文用“认识”表示对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则表示布莱希特的概念:“一种陌生化的表现可以使人认识它的主体,但同时又使它显得陌生。”苏文的定义引起了不少争论,但他用想象的框架表示小说虚构世界,用经验环境表示外在真实世界的做法,对理解科幻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0年代以后,由于高科技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变化,对科幻小说又出现了各种新的解释。罗伯特•斯科勒斯认为,“科幻小说提供一个明显与我们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已知的世界。”他以“结构的寓言”代替“推测小说”,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的结构,对过去一个世纪科学的洞察应作为小说的出发点。

结构的寓言以一种虚构小说的方式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探讨,其最主要的题材是人类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或发明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过研究现实世界的迅速变化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般不考虑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扩大我们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声称“媒体就是信息”的麦克鲁安认为:“今天科幻小说表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科技的潜能。”而莱斯利•菲德勒则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或改变人类的神话。”1987年,科幻作家S.K.罗宾逊甚至这样写道:科幻小说是“一种历史文学……在每一个科幻小说的叙述里,都有一种明显或隐含的虚构的历史,它将小说描写的时期与我们现在的时刻或我们过去的某个时刻联系起来”。1992年,评论家约翰·克鲁特进一步扩大科幻小说的范畴,认为美国科幻小说传递的意义关系到“西方世界线性的、由时间限定的逻辑”。

初一科幻作文范文篇2

固然,中国科幻的现状,有中国文化传统的限制,但与其坐而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不如行动起来,分析其原因,找到推进中国科幻向前发展的道路。

一、高中语文对科幻作品关注缺失及原因分析

不论是什么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没有选入科幻作品,小说没有,戏剧文学也没有。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语文对科幻作品的漠视。教材没有选入这些科幻作品,这是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

那么高中语文教师有没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科幻作品的呢?答案不说自明,显然没有。高中语文教师主要的目标是高考。虽然培养科幻能力和高考大目标是一致的,但当今高中语文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能力较弱,不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独立地取舍增删教学内容,只是跟随教材亦步亦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师也是在这种教育环境和教材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高考文理分科的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师的科学知识是欠缺的,科学素养是不高的,对科幻作品的教学即使有热情,也只能望而却步。

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对科幻的态度是如何呢?从美国科幻大片的票房就可以看出来:热情似火。但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特别是在目前的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面前,在家长的强大的期望值或压力下,只能把热情抛弃不顾或深埋于心底。

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力量改变目前的教育环境和考试制度,那么是不是只是感慨呢?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观念转变是关键

不论是整个教育环境对科幻作品的漠视,还是教师对科幻作品的陌生,这样教育的观念转变过来,问题就好解决。常言说,观念一变天地宽,教师要把以师为本转变到以生为本,而且这个以生为本,不是以学生的考试为本,而是以学生一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这样,就能突破整个教育环境的束缚,就能解决语文教师知识欠缺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叶永烈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性:“归根结底,科幻小说的缺失,还是一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的问题。”对比中美两国科幻作品的数量就能看出两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的差距。美国书店科幻小说单列多个书架,美国电影票房前10名的大片,每年都有两三部是科幻片。在中国能够畅销的科幻作品寥寥可数。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科技热返潮后,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关心过科学题材的小说写作。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中美两个国家对科幻作品的热情和差距,才能知耻而后勇。只有认识到科幻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我们语文教师才能体会到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有的教师会问:为什么说科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不能推辞的责任,其他教师呢?其他行业呢?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全面而深厚的科学基础知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能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例如核能的认识和利用,既能为人类发电、看病,又能造成核武器毁灭地球和人类。所以,高中学生能全面地考虑问题,能更好地创作科幻作品来,而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的幻想更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想象。

三、行动是基础

有了想法,就要行动。既然认识到科幻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有成效,否则永远是空想。因此我们要行动起来。

1.打造合适的校园小环境。

改变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非一人之力,非一时之功,但改变校园小环境是力所能及的。利用现在课程改革的机会,高举“一切为了学生”的大旗,我们应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科幻作品。例如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入手,组织学生观看《阿凡达》、《2012》、《异形》系列、《终结者》系列等,组织学生讨论科幻与玄幻的根本区别。玄幻小说往往是以魔法世界或者人类历史为基础的。其中魔法世界和科学世界是平行的(请注意:是平行,不是对立。人类的学问共分为5种:巫术、宗教、哲学、文艺、科学。魔法、法术都属于巫术,中医和武术介于巫术和科学之间)。而人类历史则是双方都整理的。不同的是,玄幻的基础可以是过去的历史,而不会是未来的历史。科幻更注重未来的历史。

2.组建科幻社团组织,培养科幻中坚力量。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组织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把对科幻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组建学生科幻社团,这样就能影响更多的人。

3.开设科幻选修课。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没有科幻作品,苏教版的短篇小说选读也没有选入科幻小说,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自己研究,为学生开设科幻选修课,如《科幻电影赏析》《科幻小说选读》等。

4.举办科幻作品大赛,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在适当时机,举办科幻小说大赛、科幻画比赛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四、培养思维的深度是培养科幻能力的保证

培养科幻能力的保证是培养学生合理的逻辑推理能力。科普作品描述的都是现实的科学,逻辑推理正是科幻和科普的区别。“合理的”这个限定词,则将玄幻清理了出去。从现实的科学世界出发,如果描述的是现实,我们看到的还是现实的科学世界。但是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我们看到的就是科幻作品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师德师风整治工作方案(收集3篇)

    阅:0

    师德师风整治工作方案范文篇1尊敬的张局长、各位老师、同志们:大家好!为深入推进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初一科幻作文(整理2篇)

    阅:0

    初一科幻作文范文篇16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重新强调科幻小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学,其根源在于19世纪,而不是2....

    消防逃生演练安全预案(整理2篇)

    阅:0

    消防逃生演练安全预案范文篇1  消防安全记我心个人感悟1  为使公司全体员工了解消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