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小常识(整理2篇)
来源:
预防校园欺凌小常识范文篇1
对于类似的新闻,近年来可以说常见于报上。仅统计近三个半月公开报导的,就有17起事件浮出水面,而且手段之残忍,都跟这起案件不相上下。
为什么会愈演愈烈?大概是因为对于未成年人,处罚手段还是太轻了,以至于他们对施以暴力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定性上不过是“小事一桩”。
美国:立法先行,依照法律进行规制
在美国,校园欺凌被称为“bullying”,根据美国教育部门2015年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4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那么美国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明确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在不断完善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绝大多数州也在现实中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使学校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
美国官方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前不久,一群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为群殴、欺辱同学而面临最高终身监禁的新闻也引发广泛关注。而当事人之一翟云瑶直到出庭时,还没弄清自己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在她看来,这不过是在校园司空见惯的学生恶作剧或打群架之类的小事。
她从未想过竟然闯了一个可能“终身监禁”的大祸,因为同样的群殴行为,在美国加州被定性为“酷刑折磨”重罪,对酷刑的惩罚是判处终身监禁,并处最高1万美元罚金。同样都是面对未成年人,都具有保护的天然责任,然而在最后的处理方式上却差距悬殊。
英国: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司法的综合模式
在国家政策上,英国制定了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法规。在社会层面,创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在教育者层面,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老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老师的培训,帮助老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校内行为,也关注他们校外的表现,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2007年,英国启动了一项小学自助反欺凌工程,主要是请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协同老师,一起反对同学间欺凌行为。
德国:从人性入手,从源头上解决
德国对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关注态度鲜明,打击力度也很大,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在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校园“小霸王”,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从爱护小动物开始,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
挪威:政府支持,学校干预,全民行动
在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学校建立了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
例如,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
预防校园欺凌小常识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生;欺凌行为;预防和干预
一、引言
笔者在任教的第一年,任教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一位比同班同学大三岁的男生,经常以老大自居。对从外地新转来的另一名男生,收保护费。让这名男生付一学期的牛奶费,保证以后没人打他。还有校园里的,以大欺小,高年级低年级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校园除了直接的肢体攻击(以强凌弱、群殴个体)外,还包括学生间私下起绰号,嘲讽、取笑他人的家庭背景、个人缺陷等等。而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认为这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基本上忽略了它的危害性。其实,这种行为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这是一种变相的前兆性的校园暴力现象,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与校园现象相关的恶性事件和暴力事件频发,应当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一)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非均衡性:
1.力量上的非均衡性通常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这是欺凌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的关键之处,也是欺凌行为的根本通过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欺凌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身体弱小,相对于被欺凌者而言,欺凌者总是年龄偏大、身体更强壮、脾气比较暴躁,在欺凌行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受欺凌者则处于不利地位。除了身体方面上的优势外,欺凌者可能作为一个群体,在力量上、心理上,或其他社会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是欺凌行为区别于以往攻击的关键。
2.年龄上的非均衡性,欺凌行为在年龄上的非均衡性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欺凌者和受欺凌的比例都有显著的下降。在调查中也发现小学的欺凌与被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27.8%、8.4%,小学的欺凌与被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16.6%、3.7%。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为潜在的欺凌对象的可能性将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社交能力也逐渐增强,儿童有可能逐渐摆脱原来体力上的劣势,减少受的几率。而欺凌他人的行为则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机制或原因,与儿童人格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有联系。
3.性别上的非均衡性,“2000年Khatri、Kupersmidt和Patterson经研究发现,通过受欺凌可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预测。这种预测受到性别的影响,即女孩更易受同伴受欺凌的影响。这个研究发现,和男孩相比,受欺凌女孩更多的表现出弱小、胆怯、性格抑郁或不受同伴欢迎,这也造成了女孩的受欺凌形式与男孩不同,多是间接受欺凌,如社会孤立、排挤等。因此,总体上说,男生受欺凌者多数只受到来自同性的欺凌,而女生受欺凌者不但受到来自同性,还受到来自异性的欺凌。”【1】
(二)校园行为具有隐蔽性:校园欺凌行为虽然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一般的欺凌行为却往往得不到教育者足够的重视,直至发生严重的暴力事件。校园欺凌行为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欺凌行为发生地点比较隐蔽,欺凌者为了躲避成人和老师的监管和避免被其他同学发现后举报,大多选择在隐蔽的场所对他人实施欺凌。校园里的操场、宿舍、厕所、上放学路上等其他比较隐蔽的场所都是欺凌事件的多发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操场的欺凌事件发生率相对最高,占到53.5%。宿舍占到40.1%,厕所占47.5%,这说明,学校的物理环境有待加强监管。
2.受欺凌者通常会隐瞒欺凌事件。受欺凌者在欺凌事件中处于弱势方,长期受欺凌使得他们的性格特点比较软弱,导致他们对欺凌者采取的都是屈服、顺从的行为,长时间的受欺凌形成的习惯性屈服的性格,不但不会揭发检举欺凌行为们还会隐瞒自己被欺凌的事实,以避免因为自己的泄密会引起欺凌者再次的打击报复。
(三)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学生间的欺凌并不是偶然一次或几次的行为,偶发的一次或几次的行为叫做捉弄、开玩笑,这种行为本身是无恶意、非蓄意的,可以看成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过程。“而学生间的欺凌行为通常是重偷胤⑸,受欺凌者多次地或者持续地遭受侵害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欺凌/受欺凌关系,欺凌者习惯上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到欺凌的事件告诉他人,或确定即使事件泄露,自己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他们会重复把受欺凌者作为攻击的对象,而受欺凌者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和习惯性,则长期遭受强者的欺凌。”【2】
三、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原因分析
小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逆反心理较强,爱模仿,情绪易偏激,对朋友很讲哥们意气。在这种模仿天性的驱使下,他们可以模仿自己崇拜的一切行为,这些行为反映到同伴、同学间常常表现为欺凌。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市场活跃,随之糟粕文化大量涌现,封建文化残渣泛起,特别是宣扬凶杀、色情、黑道等腐朽文化的影视和书籍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
(二)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
1.校规控制性过强。当前学校总是对校园安全问题过于谨小慎微,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承担责任,校园各项规章过于严格,因此学生对校园环境及学校管理不满。学校氛围和教师对待欺凌问题的态度与学生中欺凌的关系最为密切。“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着学生对于学校欺凌的认识与态度。与那些欺凌现象较多的学校相比,那些欺凌现象较少的学校的特点是,拥有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以及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3】
2.预防治理措施匮乏。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制定有效的针对校园欺凌的防范措施是制止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必要条件。“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有效防止欺凌行为的项目和计划,甚至有些老师和领导对校园欺凌也没有很清醒的认识,更有甚者许多学校根本未将发生在校园里的欺凌、暴力事件及时上报,他们一般将欺凌事件当作纪律问题而不是犯罪问题进行处理,他们担心人们会排斥带有不安全标签的学校,给学校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4】这种不敢正视现实的后果丧失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机会。
3.校园隐蔽场所监管不力。欺凌行为毕竟是一种违反校园规范与法规的行为,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侵犯,因此,校园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查,操场、宿舍、厕所等等隐蔽的地方占欺凌行为发生的80%以上,主要是这些地方人员流动不大或者欺凌行为容易被日常行为所掩蔽,如果能够对此类地方加强监管,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4.教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公平度和对待不同同学的亲和度以及对学生的暴力与体罚都很可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中的欺凌发生率。如果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和随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对学生有偏见、歧视或冷落同样会刺激学生的过激情绪。”【5】
四、小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干涉
校园欺凌在我国是一个普遍、严重而又缺乏足够重视和干预的问题,然而,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国外很多国家如挪威、美国、日本等针对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效果。结合国外对校园反欺凌经验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校园反欺凌措施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和家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社会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
1.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时往往无法可依而陷入两难的境地。青少年法制建设的开展,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在法律的层面上给期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界定,以避免传统的定义过于狭隘,学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对校园欺凌界定的多样性,为校园欺凌案件的合理、合法、有据的解决提供法律层面的保证。
2.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反欺凌措施。“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增加,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在关注暴力事件原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在校园暴力的源头阶段将其斩断,积极督促学校制定、实施反欺凌措施,并且通过对欺凌问题发生原因、类型、频率等的调查对校园反欺凌工作做出及时的评估。”【6】
(二)学校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宣传反欺凌政策。
1.提高教师干预能力学校管理层及教师要达成共识: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欺凌,校园决不允许欺凌存在。学校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反欺凌政策,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率。教师可以通过板报、主题活动周、家长会、专题演出等形式宣传学校反欺凌政策,努力促进安全校园气氛的形成。通过这种活动,让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对欺凌的各项干预措施正在实施中。
2.加强隐蔽场所监管,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操场、厕所等校园隐蔽场所是欺凌事件多发地带,学校要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监管。学校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在课间和课外时间在这些校园隐蔽场所轮流值班,对发现的欺凌事件及时阻止。
3.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教师学生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权威,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粗暴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滥用暴力、粗话等不良言行对学生进行身w和人格的攻击。教师要时刻维护自己的教育形象,拥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班级气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好的学生卷入欺凌行为中的比例相应很少,同伴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欺凌行为。”【8】
(三)家庭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加强亲子沟通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也有利于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行。在交流方式上可以采取电话交流、书信交流,在交流的时间上要定期定时和孩子联系,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言行不是没有人管教的。在交流内容上要全面细致,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像孩子的生活饮食、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要关注。对孩子的欺凌行为要及时发现,争取消灭在萌芽期。父母给予的家庭温情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孩子,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

调查分析材料(收集3篇)
阅:0调查分析材料范文篇1【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生史料学习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针对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高级中学高....

预防校园欺凌小常识(整理2篇)
阅:0预防校园欺凌小常识范文篇1对于类似的新闻,近年来可以说常见于报上。仅统计近三个半月公开报导的,就有17起事....

白领小姐的职场礼仪规范与技巧盘点(收集3篇)
阅:0白领小姐的职场礼仪规范篇1先说发型。要想扮靓,从头做起。作为一位干练的白领小姐,发型上应力求流畅、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