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2篇)
来源: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范文篇1
关键词:概念隐喻词汇教学多义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77-01
1概念隐喻与多义词教学
隐喻是一种对事物有效的认知手段,概念隐喻特质是概念性的,其实是一种跨域的系统映射,既“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我们可以了解隐喻的方向性和系统性。术语“域”则为一个巨大的隐喻意义集合,两者之间的映射也就构成了隐喻的工作机制。“源域”大体上是未知的并且抽象的,而“目标域”则多为具体的并为大家所熟知的。跨域映射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映射。
一词多义在英语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其一个本体多个意义的特性,成为许多高职高专学生单词学习的难题。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在单词记忆上,多采取首先把英语单词翻译成汉语,再去记忆。同一个词每次出现都作为一个新的单词的出现来记忆。事倍功半,结果还无法令人满意。事实上,多义词的释义具有系统性,因为所有的引申意义都来之该词的基本意义。其核心意义通常来之于我们已经熟知的,其它释义多由这个基础得以衍生。如果学生了解同一个词汇的不同意义的隐喻关系,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单词并形成长期记忆。我们将概念隐喻引入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记忆背诵单词。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多义词的基本含义后,鼓励学生按照概念隐喻的方法探索其引申含义。
2概念隐喻应用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实验过程
为了验证概念隐喻对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设计了实验证明。实验主体为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系石化1234班全体同学,该班有52名同学。试验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在实验班同学入校后对其进行多义词综合测试,简称前测,经过一个学期应用概念隐喻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多义词测试,简称后测。运用SPSS软件对两次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其有效性。
现举例说明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汇教学中引入概念隐喻。
在《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出现了“cool”这一词。原句为“Ineedtocoolsomebottlesofbeers,soIputtheminthefreezer.”此时根据概念隐喻教学方法,笔者设计两个问题:
(1)请学生给出cool的基本含义和引申含义。
(2)讨论两个意义间的内在关系。
当实验班学生接触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同学可以说出cool的基本含义,而只有一小部分的同学可以说出隐喻意义。而至于第二个问题,则鲜有同学可以答出。此时教师开始引入概念隐喻相关知识来帮助同学,由于我们知道cool的本意为凉爽的,是一个形容词,此时鼓励学生将其转化为动词,隐喻意义是什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听取他们的回答,并给予正确的解释。cool作为动词,即为使物体冷却,并基于此,告诉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根据我们遇到的多义词在句中充当何种成分,判断其词性,从而根据已有经验,映射其意义。此时,笔者为了巩固隐喻的教学,在黑板上给出一句话“Weshouldwaituntiltempershavecooled.”学生可以应用刚刚接触的概念隐喻的方法,不难得出其隐喻意义。通过这种方式,高职高专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这个词的不同意义,并牢牢的记住他们。
3概念隐喻应用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开始前,笔者对实验班全体同学进行了一次英语多义词测试(前测),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笔者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同学再次进行了一次测试(后测)。笔者得到了两组数据,运用SPSS软件中的配对样本检验功能,来验证实验的有效性。(表1,2)
如表2所示,实验班在前测中平均成绩为9.8529,进过一个学期的概念隐喻多义词教学,后测成绩达到了12.8824。实验班平均成绩提高了3.0295,由此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对多义词的掌握水平较其入校时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样我们分析配对样本去比较,根据SPSS软件我们可以看到,前测与后测的的sig值为0.000。这一个值远远小于标准值0.05,说明实验班在前测与后测中,成绩存在明显差异,综合可得,将概念隐喻引入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英语多义词的习得。
参考文献
[1]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2]黄兴运.词汇的认知研究—隐喻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1-19.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范文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程语言测试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周玉兰(1971-),女,广西恭城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论。(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85-02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上的东西方,是相对而言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地球这个整体。同样,跨文化交际的东、西方文化,没有孰优孰劣,孰对孰错,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类文化这个整体。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跨文化交际是每个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要求人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跨文化能力,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我们只有在了解别人时,才对自己更加了解。张爱琳在《跨文化交际》课本的第一章强调不同角度、他人性、参照物、比较在认知事物时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由于测试不仅评估而且反拨教学,因此搞好课程测试是一项迫切的任务。笔者在此粗谈一些看法,旨在抛砖引玉。“跨文化交际”选修课是集语言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课程,要谈课程测试,首先应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原理。
二、语言测试的基本原理
根据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评估事物分两分判断法和连续判断法。语言测试标准包括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语言测试按评估标准和判断方法分三代体系。第一代是科学前的主观的两分法的量化评估,依据结构主义语言学,标准主要是准确性,内容考“记”形式,综合运用的试题没有真实语境。第二代仍然依据结构主义语言学,更强调准确性,把形式的准确性孤立于语境和情景外,甚至剥离了意义,流利只是脱离语境情景甚至意义的语言形式结构操作的熟练问题。这一代体系是科学的高度客观的两分法量化评估,与之相适应的,是离散项目测试题型。第三代根据中介语言学说,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目标语是一种过渡性的中介语,学习的过程是中介语越来越接近本族语者的过程。语言测试不是正确与错误的问题,而是学习者到目前为止能用目标语做什么事、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做得怎么样是一个从最坏到最好的连续概念。因此,语言测试应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评估的对象是交际行为,评估标准是交际的有效性,包括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每个具体交际行为对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要求到什么程度,要看实际的情景。这一代是连续判断的质的评估。
语言测试的效度指测试是否站得住脚、是否能成立,所考的是否是该考的。其中内在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指测试是否考了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结构效度指测试是否以有效的语言观(包括语言运用观和语言学习观)为依据,是考试的原则理论的效度,是各种效度之本。第三代体系的结构效度指所要测试的能力,是否以对交际需要的有效理论为依据。第三代还提出了超考试效度,其中实效效度指测试能否判别受试者能不能胜任某项交际任务,反拨效度指测试对教学有什么作用。
测试的信度指测试的结果分数对受试者的表现而言的可靠程度,包括分数是否公正而客观地反映了试题的作答,试题是否给了受试群公正而客观的作答机会。信度的保证包括试题的量和质。量是指抽样够大,覆盖面合理。质是指考试结果的分数要具有人分散度,即分数呈正态分布,这就要求试题的区分度高,难度适中,没有偏颇性,适宜于受试群。信度的保证还要求评分标准一致。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测试的现状
笔者所在院校采用大学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中张爱琳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测试出题难,因为作为一本为高等院校大学生编写的教材,该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生词多、专业术语多、抽象的基本概念多、文化理论多,学生颇感吃力。按第二代体系出题,即考查学生对抽象基本概念、零碎的表面的文化知识的死记,首先违背了测试的效度原则,即结构效度原则、内容效度原则、实效效度原则和反拨效度原则;其次违背了测试的信度原则,即信度规定的试题的“量”和“质”的保证原则。
1.效度低。课本25页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规定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样出题首先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相悖,没考查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流”,没有实效效度;不符合《要求》的规定,内容效度不高;所依据的结构主义语言观本身存在效度问题,故结构效度较低;徐强谈到的测试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会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一些意义不大的东西,而没学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反拨作用。
2.信度不高。抽样不够大,覆盖率低,大多数只抽到抽象基本概念、零碎的、表面的文化知识的内容,不能做到“量”的保证。区分度不高不能把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和差区分开来;试题偏难,特别是抽象的基本概念的死记硬背;偏颇性大,有利于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不利于擅长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适宜性低,大学本科生都是经过三年高中考入大学,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功、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基本能胜任该课程的要求,按第二代体系出题不适合他们已具备的高素质。因此,试题的“质”也存在问题。
如何做好课程测试,笔者搜索了近十年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现,目前对该问题还没有研究结果,只是在《跨文化交际》课本的总序中提到“在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中出现了……课程测试不规范……”。下面笔者提出一些拙见。
四、“跨文化交际”课程测试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课程测试应以第三代体系为指导。
1.内容方面。一要剔除抽象基本概念的考评。教材的每一章或多或少都有对基本概念的定义、特点、成分、功能、重要性等方面的阐述,如关于交际、非言语交际、文化、价值、语言、思维等基本概念的阐述。对基本概念的阐述通常情况下在文字上比较晦涩、抽象,即使不难理解也难以记住,而且这些概念性的知识不是跨文化交际的事实现象,因此如第三部分所述,考查这方面的内容会导致测试考查死记硬背的功夫,与跨文化交际实际内容相去甚远,从而使测试失去效度和信度,因此在测试中应剔除这方面内容的考查。
二要减少零碎的表面的文化知识的考评,因为这些知识不是跨文化交际的主流,测试应挖深层次的、主导性的内容,真正从广度和深度上考查学生,达到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课本的前言说明“本书……具有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读者不难发现,纵贯课本的主线是东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语篇模式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因此测试应着重这些内容。
2.题型方面。一是知识性的内容,采用客观题。课本里有很多事实性的内容,如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家是孔子、老子、墨子,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包括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分为两分法的世界观和整体性的世界观,一般来说,西方文化的世界观是两分法的世界观,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是整体性的世界观;价值观包括人性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时间价值观、人际关系价值观、权利价值观、性别价值观等,以及中西方文化在这些价值观方面的一般取向。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具体的内容,适合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既保证了测试的实效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反拨效度,保证了信度要求的抽样合理、覆盖面大、难度适中、适宜于受试群的原则,也有利于评分的客观性和便利性。
二是思辨性的内容,采用主观题。笔者认为,闭卷的问答题、论述题不适合广西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因为这些学生的英语主要是强在输入,尤其是阅读方面,输出能力非常有限,只限于写一些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难以把握专业性较强的稍长的文章,其专业词汇、论述能力还有限。所以闭卷的问答题、论述题不符合信度要求的难度适中、区分度高、适宜于受试群的原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采用开卷的问答题、论述题。提供一些英文的思辨性的跨文化交际材料,让学生在纸质词典的帮助下,用中文回答和论述。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翻译、归纳材料。不允许学生带电子词典和手机,因为这两种工具上的句子翻译功能会妨碍对学生能力的考评,且机器翻译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开卷英译汉的问答题和论述题,可以考查出学生对相关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理解,不仅保证了测试的高效度和信度,而且能测试出学生的语言能力,而翻译能力本身就是《要求》里规定要提高的语言技能之一。不能采用开卷的问答题和论述题让学生用英文作答,因为学生在作答时,有可能对相关理论不是很了解,也看不懂英文材料,只是把材料照抄下来,这样的测试没有信度。
三是加大主观题的题量与分值。《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材的总序谈到该套选修课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本的前言讲述该书的特点是:广泛吸收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课文和练习都通过对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阐释跨文化交际的思想和理论,突出启发性和实用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和实际交际能力。因此,出题时应按照《意见》的精神,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这就要求主观题占较大比例,笔者认为卷面和分值都占2/3比较合适。
3.评分方面。客观题的评分不用赘述,笔者认为主观题的评分应参照国内外大型考试方法,即第三代体系的交际法的评分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看答题的意义的要点的全面性,论述的逻辑性,论据的充分性,内容的丰富性。其次,看答题的结构、层次是否清楚分明。最后,看答题的语言。准确性,即语法方面,不做对与错两分法的判断,而根据准确性的不同程度作连续性的判断,主要看学生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了。流利性在笔试里看语言的流畅程度,是否合乎英文习惯,是否唆或疙疙瘩瘩。得体性看答题的文体是否符合情景。
本研究只是在该领域非常粗浅的初步尝试,只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阅读及翻译能力,还有很多不足,如该课程的听说、写作能力如何测试等,都有待于众多的专家学者去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01-22.
[3]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收集5篇)
- 阅0西方文化概论笔记篇1关键词:唐代方言;宋代方言;方言学;方言发展史中图分类号:H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184?05唐宋方言学史研究,既能填补此项断代研究的空白,又为.....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收集5篇)
- 阅0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篇1论文摘要本文从新闻客观性分析了中美两国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国家。本文首先概括总结了中美两国报纸在报道对方国家时所呈现的总体形象,报道内容和手法.....

地产营销审计报告(收集3篇)
阅:0地产营销审计报告范文篇1市场部是面向市场做营销分析,制定相关营销计划,对已制定的计划进行追踪评估以达到营....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2篇)
阅:0西方文化概论笔记范文篇1关键词:概念隐喻词汇教学多义词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

人事专员工作职责(收集11篇)
阅:0人事专员工作职责篇11.负责公司员工录用、退工、转正转岗、调档、居住证及人才引进、劳动合同等手续办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