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整理2篇)

来源:

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

一、地方课程在宏观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它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地方课程则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程对该地方或该社区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不同,宏观课程结构的状况就有差别。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条件下,国家课程在宏观课程结构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家课程规定的是国家教育最高标准而不是起码标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没有应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权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课程门类较少,且它仅仅规定着中小学教育应达到的起码标准,而非最高标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地方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依据。因而,从宏观课程结构状况来看,地方课程极大地制约着宏观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主要是通过设计多样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来体现的。

从课程结构的构成来看,地方课程直接影响着宏观课程结构的状况,缺乏地方课程,或者地方课程所占的比例不恰当,都不利于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从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地方课程是研制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脱离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发展实际来体现学校特色,它需要将地方课程具体化。因而可以说,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从课程与学生、社会的关系来看,地方课程也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地方课程的设计特别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发挥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实践的能力。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地方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地方课的基本特征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看,地方课程具有以下区别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地方课程的地域性特征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特定的地方课程只适用于特定的地方和社区中小学。

我国幅员辽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要迥异,不同地域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地方、甚至各社区教育主管部要研究地方实际,开发适合本地、本社区的地方课程,以便优化中小学宏观课程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发地方课程成为不同经济、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因而,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挖掘地方课程资源,设计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

(二)地方课程的针对性特征

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地方课程设计应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和要求。在一百年前,杜威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中就包括乡土历史探讨、社区经济研究等课程。这些课在目标上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外,另一重要的目标就是针对时展的需要,密切生与社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本世纪60~70年代,我国各县市中小学课程结构中,曾设计过有关地方课程,如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等地方课程,编订了适合不同地方特色的地课程教材。这些课程满足了不同时代的需要,在课程目标上具有一定针对性。

(三)地方课程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

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它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要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联系,必须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以专题等各种式设计反映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现实的课程内容,体现地方特色,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会,关心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生活。在内容设计上,地方课程应具有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综合的形式组织内容。如果地方课程仍然是以学科的形式来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我认为是有于地方课程的价值的。我国有些地方把计算机、英语、礼仪作为地方课程来开发和设计,实上,这些所谓的地方课程根本不能反映地方特色,课程内容不能体现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和时代性特征,而且这些课程逐步成为我国各个地方中小学共同课程。地方课程的内容应以区或地方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现实为依据加以系统设计。

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关于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社区研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服务等各种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

(四)地方课程的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的,而应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和社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区现实问题,探究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通过参与社区活、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地方课程开发与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国家课程标准与地方课程方案的关系问题

(二)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标准过高,它是最高标准,而不是基本标准,相当一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难以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要;程门类过于齐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门类太多、太全,国家课程(主要是学科课程)小学9门,初中13门(不包括短期的职业指导课),再加上国规定要开设的一系列活动课,超过24门,这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中少见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开发地方课程的依据和基础。在现行状态下,地方课程发究竟有多大空间,是值得思考的。由此看来,开发地方课程就需要调整国家课标准。

当然,调整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地方课程,并不完全意味着将国家课程标地方化;从地方程管理体制上看,地方课程开发涉及切实下放课程设计权力的问题。前地方课程管理统得过死,缺乏灵活性。在当前地方课程研究中,出现了把“省市课程”为地方课程的倾向。即在地方课程开发时,出现以省市为地域范围,不以区县甚至更小地理空间为地域范围的现象。如果认为地方课程实质就是由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显然是对地方课程的一种误解,它势必导致在地方课程开发上,区县甚至更小的地域没地方课程设计权。其实,在一个省、一个市范围内,各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课程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方课程开发应给区、县或学区甚至更小的地方以较大的权利,得过死,也不利于地方课程建设。

地方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上关照社会不够,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联系不够紧密。地课程设计大多注重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注重不够。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忽视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去。一句话,课程目标关注个人较多,关注社会较少。这是不利于分发挥地方课程育人功能的。

(三)地方课程结构问题

地方课程门类设置、课内容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以及地方课资源。在课程门类设置上,地方课程设置要考虑特定地域和社区发展的经济、文化以及会生活的现实,设置有利于把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使地方课程结构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不应把在大多数地区开设的共同课程、必修课程作为地方课程。而应从地方实际出发开设一些像地方或社区历史、地方或社区地理、地方或社区经济、地方或社会文化传统等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也应充分挖掘地方特有的课程资源,并形成体系。

(四)地方课程的教学实施问题

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I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38-02

日本位属于东亚,是中国的邻海国。其经济、科技、教育都强于我国。日本的诸多方面成就,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无不受益于其先进的教育。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对成就其社会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文化及种族的相近性,研究日本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

1日本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在借鉴美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基础上,开始其自身学校体育教学的更新与发展历程。日本的教育属于中央与地方合作制,文部省下设体育局,负责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要以完成培养“民主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为使命。为此,学校教育科目中的体育课称为“保健体育课”。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所谓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目标相互间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对体育教学的实践起着导向作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一般而言,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特征总结来说就是与“终身体育”思想密切联系,发展“快乐体育”。要求体育教学不能带有强制性,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热爱真理和正义,富有责任感,充满独立精神的个人。

(2)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增强体质是每个国家体育教学的共同目标,但是在共同目标的其它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目前日本的体育教学总体目标是t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使学生喜爱运动,理解身边的健康、安全问题,设法增强健康和发展身体素质,树立起愉快而明朗的生活态度。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现有的能力去享受运动,加深他们对运动乐趣的理解和感触,提高学生享受乐趣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表现为对运动技术、战术的掌握和体力的增强。

(3)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日本各个级别的体育教学都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教材的分类方面也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内容上日本已经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强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数学内容,以满足不同水平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根据儿童、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精选基础的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培养多种运动的基础能力,教材内容全面多样,排列顺序呈阶梯上升趋势,教材大纲总的内容比较精练、灵活。

(4)体育课程设置和操作方式的基本特征。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分理论保健课和实践课。理论保健课讲授生理学、医学、环境学、疾病与预防、营养与卫生、安全教育及体育理论知识等。理论课时占整个体育课时的1/4。实践课全部以专项课形式进行,每一种实践课的持续时间为一学期,开设田径、体操、舞蹈、柔道、剑术、相扑、橄榄球、软式网球等课程。一个大学生在校需学习3种实践课程。操作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把握运动的特性,根据对运动特性的把握,去组织体育的教材,去考虑教学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欲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项目后,按照教师提示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能力建立起相应的学习目标。通过练习和比赛,享受运动的乐趣,发展体育能力。

2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与国家对体育教育的法规密切关联的。简单来说就是使体育教学课内外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2)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在对现代人才的培养中,强调个性与主观能动的发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1993年正式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纲要》制定适合本地区高校使用的指导性数学大纲”。通过笔者的调查,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其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但总的来说都是以发展体能的练习和竞技体育为主,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缺乏教材选择的灵活性。

(4)体育课程设置和操作方式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大都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根据所设项目选项上课,每学期可选择一个项目学习。开设的课程一般为: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网球、健美操、艺体、体育舞蹈等。在操作方式上主要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技能形式进行,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外部分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和练习方案,并寻我和创造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

3结语

3.1结论

(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定位在人的发展上,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与日本高校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是日本学校的目标更加人性化一些。

(2)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基本上适合我国国情,但并不灵活且教学内容不丰富,比较单一。理论保健课几乎没有。这同日本的高校是有不小的差距。

(3)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建,也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高校俱乐部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学校体育俱乐部以专项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

3.2建议

(1)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就必须改变观念,端正体育教学思想,确定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稳定体育教师队伍,提高师资素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强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无偿献血法(整理2篇)

    阅:0

    无偿献血法范文篇1[关键词]计划献血;自愿献血;转移;探讨[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

    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整理2篇)

    阅:0

    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一、地方课程在宏观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

    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收集3篇)

    阅:0

    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范文篇1摘要: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勘探程度把矿产资源储量划分为四类,通过对矿产资源储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