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学论文(整理2篇)
来源: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综述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体现出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深入思考。马克思阐述消费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当前的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消费理论为主线展开研究,主要涉及到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渊源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及含义界定的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代意义研究以及马克思消费理论本身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渊源的研究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马克思消费思想是其在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包括消费在内的经济问题进行剖析并对资产阶级的消费理论进行尖锐批判中诞生的。董升认为,“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没有把消费作为重点,然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也有专门论述消费的,但都是在研究生产的情况下附带一下。”随着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凸显,消费才逐渐成为引起重视的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认识不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真正原因所在,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去认识消费问题,力图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进行辩说,陷入了对当时社会消费问题认识的误区,这就不能科学地对消费运行加以把握。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包括消费理论在内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和批判,从而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消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悦书认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体现了他对消费现象的一种综合思考,即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展现出消费现象的多种深层内涵”,“而马克思的这一研究首先是从对已存在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以及到那时为止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的有力批判开始的。”王彩琴也提出了对此的认识,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庸俗消费论,不能仅仅看到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是起点环节,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环节,分配和交换是整个生产运行的中间环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这样来理解消费是“浮浅的表象”,因为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尤其是要重点分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李雨燕认为,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消费进行批判之后,马克思对理想性消费进行了构想,并把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环节之一,而消费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内容及含义界定的研究
魏红霞研究指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清晰且深刻地论证了消费和生产的对立统一性,指明了消费环节在社会再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李长春、蒋和胜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是从属于马克思确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在马克思看来,消费是一种受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制约的行为,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马克思依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中的消费问题,形成了其完整的消费理论体系。黄立研究指出,马克思为了对消费进行更好的区分,对消费依据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加以分类,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有着清晰的描述。马克思说在《资本论》中说到:“这种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产品当作活的个人的生活资料来消费,而前者把产品当作劳动即活的个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来消费。因此,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的结果是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刘小怡也对马克思消费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马克思从需求的角度,也对消费需要加以了分类。根据需要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把消费需要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需要,另一种是精神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表现为不同的需要层次,这就可以把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从需要的性质来看,处理消费的需要之外,马克思还提到了另外一种需要,即占有的需要。占有又包括两种:以消费为目的占有和纯粹以占有为目的占有。邹升平在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逻辑内涵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对消费的内涵界定:“从广义讲,消费这一范畴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另一种消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马克思谓之个人消费的生活消费,它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或最终目的。”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生产消费属于生产因而很重要,生活消费也并非仅仅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耗,因而是消极和无足轻重的。相反,生活消费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同样具有积极革命的意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刘建军在研究中认为马克思在研究消费问题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并非仅就消费研究消费,而是把消费放在一个更大的经济体系中加以研究,尤其是联系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来揭示消费的性质、特征及其作用。此外还给出了马克思的消费和生产的关系:“生产的消费”与“消费的生产”;消费与生产是直接同一和直接对立的。“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消费和生产相互媒介。王瑞华给出的定义是:在消费经济理论中,消费是与生产相对的概念,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从形式上看,消费是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的使用和消耗,以满足其各方面需要的行为。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上看,消费则是与生产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创造的运动。南京大学唐正东认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从资本统治模式的复杂性的角度揭示了消费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下生产的发展性角度阐明如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过程所滋生的观念拜物教。
三、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代意义的研究
孙世强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是原生性的指导理论和认识方法,不仅仅从历史和逻辑演化角度展现消费伦理演化规律,而且为现有消费伦理、内容和实现机制的正确性、方向性研判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和原则性平台。吴薇的《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一文,研究了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消费理论,探讨了马克思消费经济理论的时代意义,指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理论的形成,在当前改革开放进程中可以用来引导经济建设,升级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和谐,意义重大,因此要针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展开研究,重视消费经济理论的研究,关注消费实践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马桂云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的基本原理,对任何社会的经济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而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更有首直接指导意义。”马桂云分析了马克思消费理论,认为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就需要更好地认识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赵洵观点认为,在马克思阐述消费理论的相关著作中,《詹姆斯・穆勒一书摘要》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一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在其中表露出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当中,对于认识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研究了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穆勒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吸收,发表了对消费的深刻认识。在穆勒的这个文本中,消费被分为“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前者是生产的手段,后者则是目的。蒋建国的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病,有利于人们清醒看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历史根源及其弊端,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的消费文化,要对马克思消费思想加以深刻认识,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的消费文化现状,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本质要求,构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消费文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个维度推动消费文化的发展。王瑞华从消费观的角度也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进行了研究,他在其文章中指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系统化的广义的大消费观,这就要区别于那种就消费论消费的狭义的消费观。从这种消费观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消费理论对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消费问题,比如消费主义的渗透、生态环境的危机、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等问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孙世强认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消费规律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和警示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要注重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指导作用,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并在坚持马克思消费理论根基的前提下,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方法加以发展,从而对现实的中国消费问题能够加以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转换研究对象,将研究视角从资本主义制度转向社会主义制度。”
四、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发展研究
邢玉升、褚良子认为,依据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关于生产必然经历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化,进而带动消费的转化理论,必须针对当前我国的具体消费实践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及发展趋势寻找扩大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魏红霞认为,要进一步挖掘马克思消费理论,深刻认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把握这两个维度的辩证关系,有利于科学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消费内需的不足,规导和抵制当前消费领域中呈现的消费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赵安东、杨春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结构性矛盾,就要依据马克思关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重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规范收入分配,平衡收入差距,引导消费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孙国志、丁长青指出,根据马克思消费思想,我国当前应妥善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生产上要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理念上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消费和谐。李彦和认为,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以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消费思想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的消费思想。而伴随着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首先表现在消费思想的核心上。消费思想的核心概括地说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市场经济,主要以市场配置消费资源,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在差别消费中走向共同富裕。”杨宏认为,马克思、列宁在其经典著作中阐述了消费理论的核心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消费经济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实践采取了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理论,进入21世纪,又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消费理论,这些新的理论成果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已有研究就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具体内容及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也尝试着从各个角度和方面去解读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现实消费的重大指导意义。同时这些研究可以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我国的消费现状及应该发展的方向。但是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认识不是仅就消费研究消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把消费放在更大的经济体系中研究,即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中展开思考。所以,对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还有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系统的地方。例如相当多的研究侧重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研究,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整体研究还待提升,理论研究上还需要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深度也还有很大空间,具体内容的分析也还可以深入,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的探讨也可以联系实际给予更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社会消费发展的指导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研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消费理论,科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发展战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2-6.
[2]董升.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5-76.
[3]董升.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5-76.
[4]李悦书.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与人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2(7):53-56.
[5]王彩琴.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26.
[6]李雨燕.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兼论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之创新[J].求实,2011(10):12-15.
[7]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02):124-127.
[8]李长春、蒋和胜.马克思消费理论探讨[J].天府新纶,2013(1):48-54.
[9]黄立.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5):21-24.
[10]刘小怡.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消费理论:比较与综合[J].经济评论,2007(6):17-1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12]邹升平.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8):29-31.
[13]刘建军.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3(7):11-15.
[14]王瑞华.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合肥学院学报,2006(3):42-43.
[15]唐正东.“消费社会“的解读路径: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观的方法论缺陷谈起[J].学术月刊,2007(6):58-64.
[16]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6):89-95.
[17]吴薇.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07(11):10-13.
[18]马桂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消费导刊,2008(6):22-24.
[19]赵洵.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6):11-13.
[20]蒋建国: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及其当代意蕴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31-33.
[21]王瑞华.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合肥学院学报,2006(3):43-44.
[22]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6):89-95.
[23]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视角的我国扩大内需分析[J].求实学刊,2010(6):47-51.
[24]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02):124-127.
[25]赵安东、杨春.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9(7):34-37.
[26]孙国志、丁长青.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实践价值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50-54.
[27]李彦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思想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6(5):10-13.
[28]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其中国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8.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篇2
行为金融;物价;消费者情绪;消费
当前,当我们论及经济,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信心。对于经济的信心问题遍及到国内外任何一个角落,涉及到每一个国家政府和每一位老百姓。对于经济的信心问题中。消费者的信心是世界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所关注的瓶颈,这个问题在国内外相关的业界都已得到证实和验证。全球消费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对于未来经济的预示和瞻望,消费者的表现较为明显。当消费者对于未来的经济表现较为乐观时,他们就会十分自信的前去消费,且会不由自主的增大消费量,从而会促进、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消费者认为将来经济较为黯淡,他们对于经济丧失信心,会导致他们降低消费,缩减开支,与此同时,这种现象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通过此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情绪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因果关系。在特殊情况下,消费者的一些非理,会更大的影响到经济发展,当然这种影响有可能是正面促进,也有可能是反面抑制。该背景下,以消费者的情绪为视角,对物价波动展开研究有着较为现实的意义。
笔者在系统研究前期,首先对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现在能够查阅到的相关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和消费者信心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而对于消费者的情绪和宏观经济以及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鲜有问津。鉴于此,文章拟从消费者的情绪出发,想通过研究得出消费者的情绪和他们的消费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消费者的行为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1.行为金融学理论概述
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对人类的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相关的研究,将人类的心理和表现出来的相关行为为研究框架,促成了传统力学研究范式转换成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1]。尽管对于该概念的表述较为规范,但从实践来看,行为金融还处于发展伊始,没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借鉴;此外,行为金融它还同时与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相关,其本身当前还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行为金融仍是刚刚起步,同时涉及人类心理与行为两方面,本身也会存在很多的不足。当前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期望理论以及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2]。
2.物价与消费者的情绪模型研究
A.模型设定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情绪波动相对较为极端(即非理性),主要表现为过度的悲观或乐观,文章按照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将消费者的信心分为非理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两个部分;同时文章认定消费量的多寡会受到消费者情绪的影响,因为设定消费者的收入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但是他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消费者的情绪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文章为了表示消费者的情绪,用字母来表示,而对于非理性预期情况下对于消费者收入的影响用(1+)y2来表示。在非理性的消费者情绪乐观时用>0表示,对未来的收入有高于理性预期的估计。在非理性的消费者情绪悲观时用>0表示,对未来的收入有低于理性预期的估计。=0时消费者是理性的,对未来的收入具有理性预期。那么就有如下式子成立:
B.最优消费路径的选择
我们通过建模求解得知,在0的情况下,表明消费者在过度乐观的情况下,他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他的收入会增加,在一生效用最大化目标的遵循下,他的购买力则会提升,与此同时他对于将来的理性消费预期则会大大增加。这说明消费者情绪对于其未来的消费能够预测。
C.市场均衡条件下最优消费路径的选择
过度乐观或悲观的情绪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量,进而使得消费者在第一期的消费需求发生变动,在该种情况下,需求曲线会发生相应的移动和变化。相关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消费者在理性情况下的均衡点出现在A点。当经济形势呈现较好的趋势时,消费者的情绪表现为过度乐观,此时在不存在供给函数的约束时,消费者在当前的消费则会呈现增加的趋势,会由A点将会移动到D点;相反,当经济形势呈现不好或不明朗的趋势时,消费者的情绪表现为过度悲观,此时在不存在供给函数的约束时,消费者在当前的消费则会呈现减少的趋势,会由A点将会移动到E点。这仅仅是从这一层进行的分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诸多因素要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如厂商的供给等。在通常情况下,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以及市场价格等是由商家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节,调节的目标点是以各方的均衡为原则。有了这个适时的调节,当消费者情绪表现为过度乐观时,商家会通过价格的提升以及增加供给量等,促使消费者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降低需求量到B点;当消费者情绪表现为过度悲观时,商家会通过价格的降低以及减少供给量等措施,促使消费者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上升需求量到C点;因而,通过对消费者在出现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时的适时调节也促使了物价的波动。
图2表示的是在消费者情绪影响下的消费量和价格它们受到供给曲线约束。由图2可以得知消费者情绪的变化与物价和消费量的变化三者之间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曲面,它所呈现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线性关系,这一点与不考虑供给函数约束不同。由图可以看出,价格随着消费者情绪的提升和消费量的增加呈现有增加趋势,同时随着消费者情绪的提升消费量变动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幅度在增加。
表1消费者情绪对物价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表1是一组消费者情绪与对应的物价和通货膨胀率的取值表,图3是相应的走势图:实际上表1和图3表现的很直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价或者是通货膨胀率和消费者情绪的变化之间是一个增函数的关系,它所反映的现实的经济意义为,在0的情况下,表明消费者在过度乐观的情况下,他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他的收入会增加,在一生效用最大化目标的遵循下,他的购买力则会提升,他对于未来的理性消费预期则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物价会随着消费者情绪的提升而不断提高,也就是图3中0~2这段区间,我们还可以得知消费者的情绪值越高,它的过度乐观的情绪就会表现为越显著。
文章以消费者的行为为视野,对于通货膨胀产生和消费变动给予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从表1可以得知,在=0时,消费者情绪趋于理性状态,在此时所得到的价格也是消费者在理性情况下的物价,这个价格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经济体中最初价格。图3表明,当0时,也就是消费者情绪表现为过度乐观时,即图中的0~+∞这段区间,随着消费者过度乐观的程度加深则会促使通货膨胀率在不断上涨[3]。
文章所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基于消费者情绪非理性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否定其他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如货币政策等。因此,为了使该研究更加严谨,我们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将把货币供给这一因素渗透进来,对上诉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3.在其他因素影响下消费者情绪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A.货币供给变动的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现实生活中,增加货币收入,则会导致消费者具有较为乐观的情绪表现,当然也会诱发非理性消费者的过度乐观情绪。相关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表明,货币的增加会促使物价的提升,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货币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而消费者过度乐观的情绪会也会促使通货膨胀的加剧。简言之,在当前形势下,如若控制通货膨胀,应该把消费者情绪的变化作为一个重要关注点。
B.利率变动的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利率变动的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有向未来透支的倾向,也就是说通过用明天的钱来满足今天的消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负债型社会,在该种情况下,利率上升会导致消费和物价的下降,而利率的下降则会引起消费和物价的提升;在储蓄型社会中,如果消费者总会为未来留一部分钱来满足未来的消费需求,也会出现利率的上升导致消费和物价的上扬,当然,物价和消费的下降也会由利率下跌所引起。鉴于此,笔者认为国家在应用利率调控物价时,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情绪和社会的消费习惯对其的影响[5]。
C.供给曲线在斜率变动的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物价的影响
当消费者情绪上升时,斜率越大,物价上涨的幅度越大,对消费的抑制越明显;斜率越小,物价上涨的幅度越小,对消费的抑制越不明显。当消费者情绪下降时,斜率越大,物价下跌的幅度越大,对消费的促进越明显;斜率越小,物价下跌的幅度越小,对消费的抑制越不明显[6]。
4.消费者异质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物价的影响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经济中会同时存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消费者,物价的涨跌主要取决于消费者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程度和各自财富的多寡,因此有些过度悲观的消费者会发现尽管他的情绪很悲观,但是物价还在上涨,而有些过度乐观的消费者会发现尽管他的情绪很乐观,但是物价还在下跌[7]。
[1]DeLongJB,ShleiferA,SummersLH,etal.Positivefeedbackinvestmentstrategiesanddestabilizingrationalspeculation.JournalofFinance,1990,45(2):379-395
[2]BuchenP.W.andKellyM.Themaximumentropydistributionofanassetinferredfromoptionprices.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996,31(1):143-159
[3]AndreasKull.AUnifyingApproachtoPricingInsuranceandFinancialRisk.EconomicsLetters,2002.09:317-350
[4]王勇.基于实证研究的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再探[J].金融与经济,2005.10
[5]王晓翌,陈乾坤.行为金融的本地偏好理论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1

消费与安全总结(整理2篇)
阅:0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消费安全事件;消费安全问题;发生类型;触发因素[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消费经济学论文(整理2篇)
阅:0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综述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体现出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深入思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论文(整理2篇)
阅: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立法[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