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制度的认识(整理2篇)

来源:

对社会制度的认识范文篇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资本主义认识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开始对资本主义展开深入分析。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发展,逐步趋于科学化、合理化。透视党在资本主义问题上的认识轨迹,可以总结出一些有益于当今时展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历程

无论是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中,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在认识资本主义、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方面历经了较为复杂和艰辛的过程。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较为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后,尽管中国的资本主义有其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性质入手,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性质作了深入分析,指出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而不是反对资本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之际,有人主张一举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①《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提到“在我的报告里,对资本主义问题已经有所发挥,比较充分地肯定了它。这有什么好处呢?是有好处的。我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肯定的,就是孙中山所说的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资本主义,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②

这一正确认识,使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不断趋于成熟,也在革命实践中使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或中立或支持的态度,将陷于极大的孤立状态,同时,建国初期采取对资本主义利用、限制的政策,巩固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对党取得执政地位和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误区。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和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开展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运动。面对当时社会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和政府改变了原来设想的“先建设、后过渡”的思路,从1953年底开始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短短几年,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础性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1958年在基础上开始的化运动,在所有制方面向“一大二公”发展,资本主义更成为主要批判对象。此外,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则夸大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忽略了其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误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也存在教条主义,局限于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而忽视了社会主义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不仅导致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极度混乱,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更趋理性。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则是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此为指导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也渐趋理性,主要有: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可以跳过资本主义,但却不能跨越商品经济阶段。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为背景建设社会主义,可以也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去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为社会主义中国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够格的社会主义。第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再是以往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对每个国家的影响,二者的关系已经转变为共同发展、互相影响。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第三,正确认识手段和本质的区别。长期以来,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教条理解,把发展经济的手段误认为是社会性质。较为典型的就是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一发展经济的不同手段错误地理解为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即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品格,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③这纠正了以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教条认识,使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趋于科学化。第四,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合法地位。经过中共十四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地位,中共十五大正式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这一内容写入宪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确立了法律保障。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从中国社会现实生产力水平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才有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资本主义上的历史经验

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正确,党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就会受损,阻碍经济发展。在认识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如下几个观点。

正确认识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马恩经典作家的描述,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却与经典社会主义有很大不同,就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所以,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能实行经典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因为单一公有制不符合当前中国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应该实行适合于我国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制定方针、政策有重要影响。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就一直伴随着党的整个成长过程。民主革命时期,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了资本主义的问题,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未能正确区分经典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丰厚的物质生产基础,所以急于在生产关系上实现社会主义。

同样,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虽然资本主义在清朝末年曾一度是先进的中国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中国直接受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之苦,对资本主义的追求逐渐变为痛恨,从而将这种态度也运用到了中国资本主义身上,没有认识到外国的资本主义和本国的资本主义是不同的。基于此,我们曾一度对待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了错误态度,结果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对资本主义的方针、政策应该具有连续性、稳定性。方针、政策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是应该在一个相对长时期内发挥作用的,如果经常变动,不仅造成人们心理上人心惶惶,更重要的是约束那些敢闯敢干的人们的创业思想,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如何保证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方针、政策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呢?那就是要用法律制度规范下来,同时对领导人要有约束机制,不能因为某个领导人的思想发生变化而影响到方针、政策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全国经济生活的跌宕起伏,只有方针、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党所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才有可靠保障。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消极影响要通过法律规范进行约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漫漫征途中,非公有制经济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并且已经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起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法性有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固有的唯利是图的本性,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那样违法的行为,对此我们必须运用必要的法律手段来对其进行惩处,否则不仅不会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相反会使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不稳定、不和谐,违背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对社会制度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改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体制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5-0164-04

改革一开始党就明确了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30来年的今天,还有人认为改革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是穿着社会主义的鞋,走着资本主义的路,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行动上的资本主义,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有资本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就是对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简单地认为,改革只是体制的变革,不是制度的变革。然而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身就包括了制度的变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变化,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呢。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不仅有体制的彻底变革,而且有制度的全面创新。因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认识,并且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制度的变化,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道理,从而坚定人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ヒ弧⒋痈母锏哪谌菘矗不是根本制度的变革,而是体制和具体乃至基本制度的变革

ジ母锸窃诩岢稚缁嶂饕灞局屎透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合适宜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全面、深刻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的内容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一些基本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除了根本制度不能动摇外,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都是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予以变动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本质体现,它具有一般性、原则性和稳定性。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发展到那一个阶段,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否则,就会发生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而具体制度和一些基本制度则是根本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国家的具体表现形态。它具有特殊性、灵活性和可变性。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相同的,但具体制度和一些基本制度可以也必须各具特色。各种具体制度,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必须反映和符合根本制度或基本制度逐步完善的要求,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或基本制度又要借助各种具体制度的特定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具体制度的不断改革来加以完善。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具体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实现形式即具体制度和基本制度则可以进行彻底的制度创新。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由实行公有制,消灭私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由此可见、改革既是体制的改革,也是制度的改革,但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改革,而是具体制度和一些基本制度的改革。

ザ、从改革的本质看,改革是除弊趋利、吐故纳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ブ谒周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和都做过有益的探讨,但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斯大林提出“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毫无疑问,斯大林抓住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的事实,突出了同一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难能可贵的探索。但是,由于斯大林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把动力论建立在无矛盾的思想基础上,从而又有形而上学的色彩。对斯大林的思想提出了批评,认为斯大林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没有认识到这些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同斯大林相比,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无疑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但是,在实践中,由于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没有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是邓小平。他在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时,一方面肯定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另一方面又认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1〕(P.182)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做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后,邓小平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只有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从本质上看,改革是除弊趋利、吐故纳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矛盾动力说、阶级斗争动力说和改革动力说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处处存在,时时存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但矛盾在革命战争时期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矛盾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所以说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矛盾在和平建设时期主要表现为社会矛盾,各种社会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所以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ト、从改革的目的看,改革是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ジ母锸且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既是不断改革的社会,又是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社会。邓小平认为改革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2〕(P.237)他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3〕(P.67)“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革。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就会室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4〕(P.38)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5〕(P.155)

ダ史唯物主义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的历史进程。推动这一进程的基本力量始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由于这一矛盾的作用,人类社会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个社会形态或某个发展阶段上。不断的变革发展,由先进代替落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经常改革的社会,遵循着由先进代替落后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上的新生事物,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其发展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成熟过程,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它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着不适应的方面。同时,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具体形式同生产力之间也会发生矛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领域中,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残余以及小生产的传统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时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此外,在经济基础领域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旧的残余和新的萌芽的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相应地,上层建筑领域也反映出这些情况。因此,这就形成了社会中诸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因而社会主义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而言,能否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经常改革的社会,不能自觉地用先进代替落后,就会窒息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就有失去存在的危险。因而,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ニ摹⒋痈母锏闹傅妓枷肟矗改革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ブ泄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内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因为,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改革不可能,也不允许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与马列主义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血脉同质性。一是有相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三是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四是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和具体化。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地点在中国。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四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地点不在中国,其实践基础不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它就不是真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可能是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古巴化的马克思主义,朝鲜化的马克思主义,越南化的马克思主义,老挝化的马克思主义。

ノ濉⒋痈母锸且怀⌒碌母锩看,它不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政治革命

ジ母锸且怀「锩,但是一场新的革命,绝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6〕(P.135)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新就新在:第一,改革相对于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是一场新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改革(包括开放,开放也是一种改革)要把社会主义新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改革不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政治革命。第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プ凵纤述,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合适宜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抛弃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抛弃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那就是真正走到邪路上去了。

ゲ慰嘉南祝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ァ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ァ3〕.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ァ4〕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ァ5〕.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整理2篇)

    阅:1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范文篇1关键词:社会保障立法思考一、引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理2篇)

    阅:0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篇1关键词:动物学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

    中医馆医疗废物处理方案(整理2篇)

    阅:1

    中医馆医疗废物处理方案范文篇1一、主要工作情况:(一)、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环保统一监督管理职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