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趋势范例(3篇)

来源:

生态旅游的趋势范文篇1

关键词:境旅游;趋势预测;曲线拟合;上海世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27-01

1引言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加上有效的管理控制工作使其在旅游市场表现稳定、增长迅速。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上海入境旅游人数近十年的连续增长被打破,2009年更是延续了这种低迷状态。本文利用趋势预测计量模型对上海入境旅游人数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并讨论2010年即将举办的世博会对预测结果的影响。2预测模型和数据

入境旅游人数的发展变化受到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已然浓缩在时间序列历史观测值的变化之中。因此,本文直接分析入境旅游人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不细分出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这也是考虑到多元回归的影响因素容易遗漏且不易取得准确数据,反而会造成预测精度的损失。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模型拟合法是测定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常用方法,一般步骤为:首先为时间数列拟合一个合适的趋势方程,其中表示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值,表示数列的时间序号;然后依据此模型来预测未来趋势值。时间数列变动的趋势有直线型和曲线型之分,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趋势方程,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数据趋势特点选择合适的方程进行拟合。

(1)直线趋势方程用于预测大体呈直线发展趋势的时间数列,其一般表达式为:

y$=a+bt

(2)指数曲线适用于预测时间数列的观察值呈几何级数变动趋势的情况,其一般形式为:

y$=a•ebt

(3)Logistic曲线通常用于描述这样的一组时间数列:初期发展缓慢,随后增长速度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放慢,最后达到饱和状态。其数学模型为:

y$=11A+b0bt1

其中,A为上限。

对于以上各方程一般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即最佳拟合线应使估计值和实际值y的离差平方和达到最小:

min∑(yi-yi)2

综上,本文将使用SPSS16.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上海市1978-2009年入境旅游人数的时间数列进行拟合,选择合适的趋势方程并求解参数。

3实证分析

3.1数据分析

根据1978-2009年上海入境旅游人数的历史数据绘制趋势图(图1),观察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每年接待的境外游客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呈指数增长趋势,而自约2005年起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又有趋于饱和之势。因此,拟选择指数模型、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以选择最佳拟合模型。

图11978-2009年上海入境旅游人数趋势图

3.2参数估计

令yt为第t年上海入境旅游人数,t=1,2,3,…,n(1978年t=1),在SPSS16.0软件中以时间序列t作为解释变量对y进行曲线拟合,对各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1)指数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yt=22.33672×e1.105t(式1)

拟合优度R2=0.968,回归方程及系数的显著性均通过检验。

(2)Logistic模型估计时,需要事先确定上限A并输入软件。经尝试发现约当A>70000时,模型的拟合优度与指数模型相等,两条拟合曲线基本重合(图2)。也就是说,基于目前的样本序列,当入境旅游人数上限大于7亿人时Logistic模型才能与指数模型拥有相同的拟合优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说明目前指数模型更适合于该时间数列的拟合

若令A=700(即“悲观”地认为700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可能的最小上限),则SPSS输出b0=0.077,b1=0.843,则估计方程为

yt=10.00143+0.077×0.843t(式3)

拟合优度为0.857。

综上,若选择指数模型(式1)对未来三年上海入境旅游人数进行分析和预测,则得到上海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721.284万人、801.3758万人、890.361万人,呈递增趋势。若选择Logistic模型(式2)预测,与指数模型的预测结果近似,分别为719.0924万人、798.9915万人、887.7683万人。

若选择Logistic模型(式3)进行预测,则上海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586.63万人、602.37万人、615.85万人。

不难发现(式1)和(式3)的预测结果差距很大,虽然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利用指数模型的拟合度最令人满意,但从长期来看高水平的增长速度不可能一直保持。将(式3)的Logistic模型作为一种最不理想的极端情况考虑,即把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的2008年看作S型曲线的饱和点,认为上海入境旅游将趋于缓慢增长甚至停滞的状态,就得到2010年入境游客人数不足600万人的预测结果。这里将前者看作假设入境旅游人数永恒增长的“乐观”模型,将后者看作假设入境人数已达到S型曲线饱和区域的“悲观”模型,而真实的情况将基本位于这两者之间,且需要不断补充新的数据进行调整。

表12010-2012年上海市入境旅游人数预测

年度

上海市入境旅游人数预测值(万人)

“悲观”Logistic模型“乐观”指数模型

2010586.63721.284

2011602.37801.3758

2012615.85890.361

3.3世博会的影响力分析

不难发现,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上海入境旅游产生了明显负作用,并且造成了09年的持续低迷。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因此它的作用时间也可能延长到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于上海入境旅游业可能面临的拐点危险,如果想要扭转颓势,势必需要一个积极的刺激因子。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论从特色、规模、影响力等角度看,都属于大型标志性事件。根据事件旅游理论,成功的事件旅游活动往往能够对举办地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尤其是大大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和树立了鲜明的城市形象。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它极有可能成为对抗金融危机消极影响的刺激因子,重新振兴目前增速滞缓的入境旅游,使趋势线保持更长时期的指数增长,而非演变为已达饱和的Logistic曲线。因此,考虑世博这一重要事件旅游的影响,我们倾向于选择指数模型的预测结果。

4结论

综上,考虑到2010年世博会这一事件旅游因素,上海入境旅游人数趋势预测将更倾向于选择“乐观”的指数增长模型,预测结果为2010年海外游客到达721.284万人。同时,由于后世博效应,预计2011年将迎来新的高峰,海外游客突破800万人次;而2012年预计逼近900万人。基于这一预测,可以看出2010年上海入境游客数将激增约100万人,这既是振兴旅游业的重大机遇,也给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结果显示后世博时期也是入境旅游的黄金期,预测人数甚至高于2010年,这是由于世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上海市的旅游“硬件设施”,还增加了上海旅游的吸引力和国际声誉,这种“软实力”增强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2011年、2012年的后世博时期是巩固发展入境旅游市场的绝佳机会。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的趋势范文

1.数据来源。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八个城市作为研究单元,选取2000-2012年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和入境旅游收入作为基本统计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山东省旅游统计便览、山东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旅游政务网站的入境旅游相关信息。

2.研究方法。(1)总体差异研究方法。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是用于分析变量间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方法。首位度:首位度反映的是对于某一判断指标排名第一的地区与排名第二的地区的倍数,表现了第一地区与第二地区之间的差距。式中,S表示首位度,P1和P2分别表示入境旅游客流量(收入)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的城市,一般认为首位度大于2即为首位分布。(2)重心概念及其模型。重心概念源于牛顿力学,是指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的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平衡,入境旅游重心(包括客流量重心和收入重心)是指区域空间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旅游实力能够保持均衡[6]。通过运用重心概念及模型,可以直观地解释区域入境旅游重心转移的路径及其成因,明确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本区域共由8个城市组成,假设第i个城市的中心坐标为(Xi,Yi),则该区域入境旅游客流量及收入的重心(X0,Y0)可根据公式(如下)进行计算。

二、入境旅游总体差异分析

1.入境旅游客流量总体差异分析。从变化趋势看(表1),除2003年和2008年由于“非典”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下降外,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客流量的绝对差异一直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80171.32增至342025.77,增幅达4.27倍。这说明在绝对量的变化上,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差异持续扩大,城市间入境旅游客流量的不均衡性增强。在相对差异的变化中,变异系数呈现出以2007年为界,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6年变异系数达到最大值1.2832,2012年降为0.7908,降幅明显。可见,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数量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入境旅游客流在城市间的发展水平依旧不平衡,但已经朝着相对平衡的方向发展。首位度的变化趋势不显著,2000-2007年波动上升,2008-2012年波动下降,最小值为2011年的2.1081。可以看出,入境旅游客流量的首位分布仍然十分明显,13年来首位度值均大于2.0。青岛入境旅游客流量一直位居第一,首位度的变化说明青岛入境旅游人数始终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旅游客流量分布集中,居于第二位的城市与其相比差距仍较大。

2.入境旅游收入总体差异分析。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收入与旅游客流量标准差的变化趋势一致,呈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4507.01升至2012年的23687.22,增幅达5.26倍,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表示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波动下降,以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两个上升-下降的过程(如表1),2002年达到最大值1.7633,2011年降至0.8289。对比两者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扩大显著,相对差异开始缓慢缩小,入境旅游收入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的趋势不明显。首位度的变化趋势与变异系数相一致,但波动幅度更大,在波动中下降。青岛和烟台入境旅游收入始终排名前两位,2000-2007年入境旅游收入属于首位分布,2006年达到最大值3.2708,2008-2012年开始下降到低于2.0的水平,说明两城市间收入差距开始缩小,旅游收入不平衡现象有所改善。

三、入境旅游重心时空演变分析

前文对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总体差异的分析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本区域城市间入境旅游的差异程度及其时空演变的趋势与方向。就此,运用重心模型,进一步分析入境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1.入境旅游客流量分析。从总体来看(如图1),一方面2000-2012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客流量的重心呈“东南-西北”移动趋势,但重心移动幅度较小。说明区域入境旅游客流量经过了一个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的变动过程,但扩散幅度较小,仍以集中分布为主。另一方面入境旅游客流量重心位于青岛即墨市境内,偏离本区域的几何重心(36.61N,119.48E)。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青岛市对入境旅游重心的拉力较大,而其他内陆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增长速度较慢,拉力较小。具体来看,2000-2007年入境旅游客流量重心由西北向东南方移动,2000年重心在(36.388N,119.958E),2007年重心转移到(36.406N,120.166E),东西方向移动了0.082o,纬度方向上转移了0.208o。原因是青岛入境旅游客流总量一直位居半岛城市群首位,在区域内的年均比重达到50%以上,年均增速为24.28%,而西北方向城市,尤其是济南,入境旅游客流量比重下降,增速相对较慢,对重心的拉力也相对减弱,使得重心向东南移动。2007-2012年,入境旅游客流量重心整体由东南方向西北方转移。这一阶段,一方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区域内入境旅游市场萎缩,而沿海城市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内陆地区的入境旅游得到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对重心产生拉力。尤其是随着日照作为沿海新兴城市的快速发展,旅游增长速度加快,开始拉动旅游客流量重心向西南偏移。

2.入境旅游收入分析。从总体来看,2000-2012年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收入重心整体呈现出“东南-西北”的移动趋势,重心转移幅度较小,重心位于青岛即墨市境内。这反映了东北方向城市入境旅游收入比重的整体下降,东南方向城市对收入重心的拉力加大,收入重心由集中向扩散演变,但扩散幅度较小,城市间收入差异较大。具体来看,2000-2006年入境旅游收入重心整体由东北向东南方转移,200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收入的重心在(36.539N,120.267E),2006年重心转移到(36.406N,120.300E)。东西方向转移0.033o,南北方向转移纬度0.133o。这是由于本阶段青岛市在政策支持下,积极利用自身在区位、交通、设施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入境旅游收入在整个半岛城市群中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对区域重心的拉动效应明显。在整体向东南转移的趋势下,2003年收入重心折向东北,这是由于“非典”事件导致入境旅游人数大幅下降,入境旅游收入随之缩减,东北方向入境旅游收入在区域中的总贡献率上升,由2002年的31.41%上升至34.54%。2006-2012年入境旅游收入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这是由于随着青岛市入境旅游的深入发展,入境旅游收入趋于稳定,增长率下降,而潍坊、淄博等城市则通过改善城市形象和旅游设施条件,加强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等措施,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强了对收入重心的拉力。

四、结论及建议

生态旅游的趋势范文

摘要:本文构建旅游-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桂林市进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桂林市旅游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波动性较大;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在1990~2000年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2001年后发展趋势有所下降。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处于颉颃状态,协调发展的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系统耦合协调类型正在以旅游发展超前型,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超前型。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桂林市

一、引言

旅游-经济-生态关系,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桂林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作为桂林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发展对桂林市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依靠的是独特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些旅游资源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这在旅游学上称之为“旅游摧毁旅游现象”。经济要发展,资源环境要保护,就不能单一地采用“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或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因此,可持续协调发展观的提出,给桂林市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给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新的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它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改善为标志,体现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围绕这一课题,国内外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开展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国外,KonstantionBithas和PeterNijkamp提出在不确定信息下,利用专家知识系统进行环境――经济协调模型的建模方法[1]。Boulding将系统方法应用于经济与环境相关性的分析,倡导的是储备型、休养生息、福利型的经济发展,其目的在于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循环利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2]。Norgaad提出了协调发展理论,认为通过反馈环节在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发展[3]。在国内,袁旭梅等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的角度,运用非平衡系统理论对自组织与组织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大系统理论,提出复合系统协调控制与管理方式[4]。白华对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机理作了分析[5]。曾嵘阐述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各子系统之间内在协调机制及系统发展过程[6]。李后强等提出人地协同论是构建协调发展模型的基础[7]。冯玉引入协调度概念描述了区域PREE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8]。孟庆松对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复合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的双重特点[9]。然而,这些研究多数侧重于协调发展理论与机理的论述,对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区域特色的子系统间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关系和发展程度的动态演变趋势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以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三者之间的复合系统,并以桂林市为例,实证分析该复合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程度的动态演变趋势。

二、模型的建立

1.建模的原则

协调是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10]。本文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指3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按一定数量和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配合得当、有效运转。这个整体的目的是提高旅游产业及经济发展水平、使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11]。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不是从最优的旅游、经济目标出发或从最优的生态目标出发而实现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而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实现的最适的旅游和经济发展目标,与最适的生态环境目标的有机统一。旅游发展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系统外界或系统内部条件的变化,未超过系统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时,系统能恢复并维持原有的协调状态;当系统外在或系统内在条件的变化超过系统的承载力时,原有的协调状态被打破,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在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旅游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技术,采取各种经济措施和政策、法律和法规等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调节和控制其发展变化进程,使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运动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发展。

2.评价指标体系

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应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为指导,遵循整体对应、比例适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完备性、一致性、可行性等构建原则,根据桂林市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指标权重由熵值法[12]计算得出,原始数据来源于1991~2005年的《广西统计年鉴》和《桂林市经济社会统计年鉴》,计算结果见表1。

(1)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综合序参量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旅游综合序参量波动幅度较大,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的发生,引起1998年和2003年旅游综合序参量下降,其中2003年降幅很大;2000年该指标达到这15年中的峰值,其余年份呈现缓慢上升的发展态势。经济综合序参量一直呈现较快速度的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在1990~2000年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2001年后发展趋势有所下降。

(2)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度与综合调和指数的时序分析

从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化来看,这15年来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间有小幅波动。从耦合度数值大小来看,其数值都处于0.3~0.4之间,表明了这15年来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都为颉颃状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桂林市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旅游与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调和指数呈增长趋势,说明了虽然系统耦合度变化不大,但在这15年间,桂林市政府通过政策措施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并加大旧城改造和生态园林景点的建设,使得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贡献不断增大。

2.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及等级评估分析

根据模型Ⅳ,可以计算出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并可根据其耦合协调度数值划分相应的等级(见表3)。

(1)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类型分析

由表3可知,1990~2004年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以旅游发展超前型为主,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超前型。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主导产业,对桂林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业本身涉及食、住、行、游、购、娱,涵盖旅游者消费的各个方面,很多产业借助旅游业的繁荣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桂林市地、市合并后,随着行政区域范围的扩大,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旅游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下降了。随着桂林市经济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开始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阈值范围。

(2)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1990~2004年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数值处于0.2469~0.4726之间,说明15年来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处于中低水平,总体上是向着不断协调的方向发展。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的发生给桂林市旅游业带来了重大的打击,使1998和2003年的耦合协调度下降;而2002和2004年是桂林市旅游业15年来发展的高峰。中低度的耦合协调发展表明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经济效益不高,旅游与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一些主要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随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大规模人口的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将会使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大大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四、结论

本文将“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分析结合起来,从“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入手建立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型,并以桂林市为实证对象,从综合序参量、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类型等方面来描述这一复合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具有简单、概括、易操作等特点。但是,本文只是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旅游-经济-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状况及所处的发展层次进行实证分析,如何实现对各子系统内部和整体协调的综合评价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从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各子系统综合序参量的时序变化来看,除了生态子系统在2000年以后呈下降发展趋势外,旅游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总体上呈现上升发展趋势,旅游子系统的波动性较大。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虽然容易受到客源地和目的地各种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略有波动,但是总体上是发展快速的,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增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持续下降。

2.从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化来看,耦合度数值处于0.3~0.4之间,增长幅度非常缓慢,表明了这15年来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都为颉颃状态。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对自然资源高需求、高消耗的产业。桂林市经济增长方式尚属于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必须以新型的发展模式来代替那种传统的消耗大量资源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向集约型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变。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调和指数呈增长趋势,说明在这15年间,桂林市政府通过调控工业发展和加大环保投资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从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来看,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耦合协调类型以旅游发展超前型为主,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超前型。造成中低水平协调的原因是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和生态环境却存在着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经济,促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由制约性向促进性转化,最终实现矛盾的统一,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协调。

参考文献:

[1]KonstantionsBithas,PeterNijkamp.Environmental-economicmodelingwithsemanticinsufficiencyandfactualuncertainty[J].EnvironmentalSystem,1996(25):167-183.

[2]BouldingKE.1966.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A].In:JARRETTH(ed.).EnvironmentalQualityinaGrowingEconomy[M].Baltimore:RFF/JohnsHopkinsPress,3-14.

[3]HowarthRB,RBNorgaad.Environmentalvaluationundersustainabledevelop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8:82.

[4]袁旭梅,韩文秀.区域“Ec-R-Ev”复合系统的结构建模[J].管理科学学报,1998(6):53-56.

[5]白华,韩文秀.区域经济-资源-环境(Ec-R-Ev)复合系统结构及其协调分析[J].系统工程,1999(17):19-24.

[6]曾嵘,魏一鸣,范英,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1-6.

[7]李后强,艾南山,汪富泉,等.人地协同论: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的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48-53.

[8]冯玉广,王华东.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描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42-46.

[9]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33):444-446.

[10]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热带地理,1999(2):171-177.

[11]蔡平.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J].齐鲁学刊,2005(4):154-157.

[12]白雪梅,赵松山.由指标的相关性引出的确定权重的方法[J].江苏统计,1998(4):16-18.

[13]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18-21.

[14]刘耀彬,李仁东,等.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1):105-112.

ConstructionofEvaluationModelandEmpiricalStudyofSustainabl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

Tourism-Economy-EcologicalSystem:ACaseStudyofGuilininGuangxi

ZHANGYan1,XUJianhua1,ZENGGang1,WUYuming2

(1.SchoolofResources&EnvironmentalScience,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2.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Thispaperadoptedthecoupledcoordinationdegreefunctiontoconstructaevaluationindexsystemcomposedoftourism,economy,andecologywiththeaimofevaluatingthesustainabl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Guilin.Theresultsshowthatfrom1990thesynthesisparametersofbothtourismsubsystemandeconomicsubsystemhavebeentakinganupwardtrendwiththevolatilityoftourismalittlehigher;thatfrom1990to2000thesynthesisparameterofecologicalenvironmentsubsystemtherehadbeenslowlyrisingandthedevelopmenttrendhasbeendecliningafter2001;thatcoordinateddevelopmentrelationofthetourism-economy-ecologysystemisantagonisticatamedium-lowdegree;andthatthesystematiccoupledcoordinationtypesaregraduallyevolvingfromadvancedtourismdevelopmentasthemaintypeintoadvancedeconomicdevelopmentone.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2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2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范例(3篇)

    - 阅0

    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范文关键词:河道治理景观设计一、项目概况:渑池涧河综合治理景观规划项目位于渑池县城以南,西起河西桥,东到电厂路,北至渑池县城,南接丘陵山脉,总面积约323.....

    历史文化概述范例(3篇)

    - 阅0

    历史文化概述范文【关键词】叙事教学;知识展开;历史知识的教育形态【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69-03【作者简介】束鹏芳,江苏省大港.....

    财务廉洁风险防控总结范例(3篇)

    阅:0

    财务廉洁风险防控总结范文深入推进新时期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按照“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

    生态旅游的趋势范例(3篇)

    阅:0

    生态旅游的趋势范文篇1关键词:境旅游;趋势预测;曲线拟合;上海世博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范例(3篇)

    阅:0

    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范文关键词:河道治理景观设计一、项目概况:渑池涧河综合治理景观规划项目位于渑池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