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例(3篇)
来源: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遵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与按照课本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应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确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得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处心裁地提出心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时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处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思维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了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的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与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众向发散。
三、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对于下面的应用题:李师傅做一批的零件,5天做了这批零件的,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5)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以作如下诱导
教师诱导性提问学生解答
1、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5÷-5或5÷×(1-)
2、已做零件数时剩下零件数的
几分之几?÷(1-)
3、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的几倍?(1-)÷
4、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的关系吗?……
通过这些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课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3人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的一些问题:
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
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
甲单独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需要做几小时?
甲、乙先合作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
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以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如:算式27÷3,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述意义:A、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B、27里包含几个3?C、3除27,所得的商是多少?D、27是3的多少倍?E、3与一个数的乘积是27,求这个数?F、多少个3相加的和是27?G、学校有27只花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的三个班,问每班得到多少只花皮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什么是发散思维训练呢?发散思维是根据自己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求得多种答案的一种展开式思维方法。又被称之为求异思维、分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灵活性、独特性等特征。大量事实和研究结果表明,发散思维无论对于人们的创造活动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强化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我认为要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下是我几点肤浅的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启发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研究与探究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科学思维方式的积极探索。“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当学生的好奇心及科学思维方式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综合发散思维的特点,联系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二、多想求解,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如果没有发散思维的能力,照搬例题,死套公式,沿着固定的路子想问题,解题就很困难。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题目,解题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组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再用面积公式来计算。许多同学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沿不同的解题途径去寻求不同的方法,这样,学生经过仔细观察,运用已学的知识展开联想,就会找到不同的解法。这样既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进行发散性提问
在课堂上多进行发散性提问。如“假如……那么(有可能发生哪些情况)……”“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除此以外,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等等。这类问题能促使学生开阔思路,从多角度求得多种答案,从而产生一些创造性思维。
四、思路提示
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一旦学生真正懂得了这种“多方面”看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也就掌握了一定的“发散技法”。
五、结果预测
平时讲故事时,每讲完一个,就让学生预测和想象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尾,学生就会充分展示自己思维和想象的翅膀,说出一些新奇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和问题,这也是培养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2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2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学校管理汇报范例(3篇)
- 阅0学校管理汇报范文下午开完会,到校给校长作了书面汇报,下午在全体教师会上向全体教师传达了会议精神,召开了保卫处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并安排部署了我校近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篮球基本步伐教学范例(3篇)
- 阅0篮球基本步伐教学范文篇1关键词:中专学校;女生;体育兴趣;培养中专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习过田径、铅球、篮球等,对中职学校现行教学大纲开设的体育项目没有太大的兴趣.再加上进入青.....
少年厌学心理咨询范例(3篇)
阅:0少年厌学心理咨询范文共产党员__同志现年55岁,因年龄关系从科长岗位退下来后,一直在分局私协咨询服务部工作,承....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例(3篇)
阅:0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篇1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
学校管理汇报范例(3篇)
阅:0学校管理汇报范文下午开完会,到校给校长作了书面汇报,下午在全体教师会上向全体教师传达了会议精神,召开了保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