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整理2篇)

来源:

村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篇1

一、提高认识,加大农村五保供养的工作力度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义,为民之举,是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是坚持执政为民重要理念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对此,*市各级民政部门始终高度重视,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新形势下五保供养工作的领导。

一是纳入工作日程。市民政局坚持把五保供养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明确提出了“十五”期间,要完成10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的规划,到2010年,形成布局合理的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新格局的目标。几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市农村敬老院社会化发展步伐的意见》、《*市农村养老机构管理细则》等文件,特别是去年国家和省农村五保相关法规和文件下发后,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市切实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落实了资金,全面理顺了敬老院的管理体制,提出了建立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管理服务体系的要求,从而有力促进全市五保供养工作健康发展。

二是供养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十五”期间,我市用于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和养员生活补贴资金达到900多万元。从今年起,市、县(区)两级都建立了五保资金专户,提高供养标准、敬老院管理费等,两级财政每年新增预算400万元,已基本落实。在院养员人均生活补助标准将由原来的2800元/年提高到3200元/年。

三是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把五保供养工作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了市、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市、县(区)民政部门配齐配强工作人员,设专人负责五保供养工作,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五保供养工作机制。目前,我市五保对象按新政策审批发证工作已基本结束,全市共有五保对象3328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0.65%,从7月份开始按新标准发放供养金。

二、整合资源,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乡一院”的敬老院建设模式资产少、规模小、管理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集体福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也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2001年开始,我市逐步调整农村敬老院布局,打破“一乡一院”的办院模式,推进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2002年,*满族自治县率先完成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的布局调整规划,将原来的14所乡镇敬老院整合为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4个城区的乡镇敬老院各整合为1所。*县和桓仁县还分别新建了专门收养智障五保养员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为智障养员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今年桓仁县也完成了布局调整规划,将原有的14所乡镇敬老院规划为8所区域性敬老院。

(二)多方投入,加快建设。几年来,我市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资金采取本级财政投入、土地划拨、老院变现、政策减免、省市政府补助等办法筹集;建设方式采取公开竞标、专账管理、封闭运行、分期付款等。“十五”以来,全市新建并投入使用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14所,总投资3170多万元,省、市补助资金占36%,县(区)投入资金占48%,乡镇投入资金占16%;总建筑面积26980平方米,床位1572张。目前,全市农村敬老院总数已由2000年底的46所减少到28所,减幅为39.1%,而床位数比过去增加了466张,在院供养人员增加了311人,逐步形成了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格局。

(三)明确责任,理顺管理体制。首先,明确法人地位。把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作为县(区)民政局的直属副科级事业单位,按1:6至1:8的比例选配管理服务人员,并实行聘任制,由县(区)民政局直接管理。目前,全市4个县(区)的7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明确了法人地位,纳入事业单位管理。有2个县(区)理顺管理体制已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其次,明确产权关系。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民政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对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国有固定资产逐一进行登记,报国有资产和财政部门备案;对手续不健全的固定资产,协调计委、国土、规划等部门,按国家规定履行相关手续。通过这些做法,仅*县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明确的国有固定资产就达1300万元,土地185亩,山林80亩。三是明确隶属关系。国有资产关系理顺后,受县(区)政府委托,由县(区)民政局对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履行具体管理职责。

(四)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报帐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在县区民政局设一名总会计,具体负责财务管理,并在银行开设专户,设一名兼职报帐员,实行日报制。敬老院所有经费按计划下拨,支出由院长和经手人签字后,报县区民政局领导签字入帐。二是实行聘用制,选好带头人。通过公开向社会选聘院长,聘期1年,直接对县(区)民政局负责,聘用期满后,由县(区)民政局对其进行考核,确定是否续聘。三是加强培训,实行持证上岗。面向社会招聘的服务人员要参加县(区)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签订聘用合同,持证上岗。

村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篇2

__县__镇__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近年来,__村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东风,积极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实现了由散乱向条理的华丽转型,并由此呈现了“村风文明、干群团结、管理民主、全民一心”的“西关现象”。

有人管钱——民主理财聚人心

__村有3个村民组__口人,村民收入相对周边村来说较高。以往,因为财务公开不到位,村务支出由村干部说了算,村民知晓率低,经常产生误解和矛盾。

20__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从财务入手,加强收支的监督和管理。随后,由全体村民公开投票选出了x名村民代表,组成了理财组。理财组成立后,凡是涉及村务支出的项目,必须经过理财组所有成员签字,再由村委主任签字后方可由会计支取,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其中有一人不同意,则该笔费用村财务不予支取。该村还在每月25日的全体村民例会上为每户发放一份该村当月的《现金收支公开表》,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村里有大型工程建设时,首先由理财组召开碰头会,筛选出具有资质的工程队,然后再召开公开投标会,由村民代表、理财组、理事组、老年协会全程监督,遴选出质优价廉的工程队,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节流与开源并重,该村积极拓宽村级收入来源,使村民的分红收入节节攀升。20__年,该村人均分红已达到__x元,远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思考一:民主理财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开支公开化,增加了村级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群众对农村集体资产运行的满意度,促进了干群关系的和谐稳定,夯实了民主管理的基础。群众对干部由误解变为理解,由怀疑变为信任,大大增强了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有人管事——理事协会省人心

该村以每8户为一组,每组推举3名红白事负责人,组成了理事协会。谁家有红白事,由理事协会选取有资质的餐饮服务队,确定人员分工负责。协会出台了《红白理事章程》,规范了红白事操办的规模、人员安排、坐席要求等。于是,攀比现象减少了,办事成本降低了,矛盾纷争也减少了。章程中规定的“不发烟、限喝酒”一项,更是开启了该村移风易俗的先声。

理事协会还挑起了事务管理、为民调解的重担。在该村的四大市场摊位的管理中,理事协会从约束村民行为、规范商户经营入手,形成了一套管理和服务的机制,使客商留得住、做得好。该村还建立了“村民组—理事组—村委会”的三级村民矛盾调解机制,村民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该村连续五年无人到县、乡上访,维护了全村社会和谐稳定。在理事协会的倡导下,该村先后成立了老年太极拳队、秧歌队、健美操队。设置了村民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彻底改变了业余时间里男的打牌喝酒、女的谝闲话打麻将的旧俗。

思考二:理事协会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生力量。“理事会”的健康运行,有利于村民节俭安全的操办红白事,形成了农村健康文明的办事风尚。而且,它还扮演了帮助村委会管理事务的“参谋”和“助手”角色,为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人解难——改善民生暖人心

该村还从改善民生的大局出发,组织老村干部和有威望的老年人组建了老年协会。老年协会成立后,对老年人各方面都给予了倾斜,在年终分红中,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照顾。并举办一年一届的重阳文化节,并在文化节中评选当年的模范孝星,并由村干部为孝星披红戴花、授予牌匾和奖金,而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回头看”,保证了尊老爱亲的氛围长期浓厚,彻底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村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收集3篇)

    - 阅4

    村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篇1基层老年协会在我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至今,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壮大,已基本覆盖全市乡镇(街道)、村(居)。据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__年底,三明市.....

    医疗产品设计方案(整理2篇)

    阅:0

    医疗产品设计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家用医疗产品引言产品建立起人类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设计....

    村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整理2篇)

    阅:0

    村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篇1一、提高认识,加大农村五保供养的工作力度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政....

    合作事迹材料(整理2篇)

    阅:0

    合作事迹材料范文篇1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全面健康发展XX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作为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