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知识点(收集3篇)

来源: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篇1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34-01

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意识,缺少创造精神,就必然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在文化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政治课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什么联系呢?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以浅析。

一、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因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与核心。那么政治课教学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呢?有人会说,政治课是现成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的多,与培养创新意识关系不大。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政治课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在于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政治课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在于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政治课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在于让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实际问题,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政治课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在于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思想,到中国特色生活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

政治课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有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创造性思维。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因而,通过政治课教学,让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

二、政治课教学中易出现的误区

政治课教学中的有些现象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

误区一:貌似上课认真,板书工整、调理,但只是照本宣科,把教材的内容搬到黑板上,没有必要的材料补充,没有科学的整合教材,没有深入浅出、带有启发性的道理讲解,教学缺乏生机活力。

误区二:只是简单地把问题的现成答案给学生划在教材上,然后让学生抄写作业、死记硬背。

误区三:教师偏离教学目标随意发挥,滥用材料,所选材料未经认真的筛选和编排,缺乏严谨科学的教学态度。

以上这样的政治课教学,只是简单地知识灌输,没有恰当地选择教法,没有科学地组织教材,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也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政治课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要培养创新意识,就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感知、探究、发现和运用知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政治课教学中贯穿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课型和学生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启发式政治课教学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能根据需要恰当地选择教法;在教学内容上,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等;在教学板书上,简洁明了,能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政治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篇2

[关键词]隐性知识;中医;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1(a)-0118-03

[Keywords]Tacitknowledg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nowledgeinnovation中医知识创新是中医学术发展和创新的源动力。传统中医知识体系中涵盖大量的隐性知识,它的难以意会阻碍了中医知识的有效传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效果密切关系到中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隐性知识应该成为探索中医知识创新途径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基于对隐性知识转化模式的研究,结合中医知识的特征,对中医知识创新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1理论背景

1.1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的研究起始于英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1891~1976年),1985年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1],认为隐性知识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缄默的知识,它是与认知主体密不可分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波兰尼的基础上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隐性知识不仅是一种经验和技能,更存在于个人信念、价值观念中。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F.Durcker)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作比较后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技能,而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反复地观察、领悟和练习[2]。由此可见隐性知识是以人为载体的,以个人或组织的经验、印象、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为存在形式的,难以用语言、文字、图象等形式清楚表达从而形成传播和共享的知识。

1.2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

在中医知识中,方剂的适应证、组成、用法、功用等,都是可以编码的知识,较容易用语言文字表达,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属于“显性知识”。在显性知识背后隐藏着大量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例如方剂中剂量加减的变化,以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三因制宜”等原则的具体应用以及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是以宇宙创生的规律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对其加以阐释、模拟和利用的,都属于隐性知识。而对这种知识的认识能否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是中医药的诊疗过程能否产生切实疗效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内隐性中医隐性知识的内隐性是指中医隐性知识主要以专家的经验、感悟、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这种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清晰表达,这一特性阻碍了中医知识的转化和共享。

1.2.2路径依赖性中医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起来的经验性知识,是中医在学习、摸索和大量的诊疗等过程中,通过反复尝试摸索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或习惯,而它的积累必须以先前积累的一定存量的隐性知识为基石,前期学习、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形成“基石”的氛围,高度的个体化差异强化了路径依赖的特征。不易被语言表达的中医知识只能保留在个人的头脑中或者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必须不断地激活才能保持有效,否则容易遗失[3]。

1.2.3个体性中医隐性知识与认知者无法分离,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它的传承以传承人为主要载体,以其相关著作为辅。传统的中医隐性知识主要依靠弟子的领会和感悟传承隐性知识,能够通过文字、书籍以显性知识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内容相对较少。

1.2.4可转化性中医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两者既有明显的区別,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两者并不是彼此分离的独立部分,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隐性知识产生的方式一种是通过自身直接获得,另一种是通过他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后学习获得。

1.3知识创新

德鲁克首先从商业化的视角解读知识创新,认为知识创新是赋予知识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1931年,美国学者艾米顿提出[4]:“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近几年我国强化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陆续启动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促使国内学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同知识创新是一个认知提升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实践获得新的认知和经验,再通过反复的观察、领悟和练习,从而系统化为某方面的新知识。

2中医知识创新

2.1中医知识创新的必要性

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经验不断积累,知识创新就在不断进行,从而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作为一门学科,离开了创新就意味着淘汰,因此,中医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不断地知识创新。回顾中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医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学派纷呈,无一不是中医知识创新的产物。知识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内在需求。被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5]。

2.2基于隐性知识的中医知识创新

早在波兰尼之前我国就有意指隐性知识的古文著作。《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其中不仅明确指出知识中有部分无法以言语准确表达,更提出通过取象比类、触类旁通的形象思维方式、通过“立像尽意”的途径,来解读“圣人之意”。解读的过程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实践、体会等直观体验从而将“圣人之意”内化为自身知识技能,这是千百年传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认知策略,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理论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层次,成为研究中医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方法论工具。

由于中医知识中蕴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是构成中医药知识的重要元素,因此隐性知识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促进隐性知识转化是中医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所以探索中医知识创新的途径应该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加强对中医隐性知识的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奠定“大医”的基础,发扬光大中医药,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6]。

3创新途径探析

知识创新最初出现于企业管理范畴,企业管理中根据获取知识的内部性和外部性,可以把知识创新的途径分为自主研发、引进模仿和合作研发三种现实途径模式[7]。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只有在组织中才能够实现知识的创新。组织知识动态创造的关键是通过个人和组织创造性的互动,从而使得拥有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产生转化,达到循环动态创新的效果。有关知识创造过程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野中和竹内提出的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其中指出知识创造有四种模式: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经验共享、见解讨论的过程中,某人的技能、信念等被他人共享并吸收,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师徒制;②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该过程中需要个体能够清晰地将隐性知识表达为显性知识;③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化,combination),在此过程中不连贯的显性知识有机结合形成显性的知识体系;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通过这个过程,创新产生的显性知识被吸收,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个人、群体和组织的中医知识,可以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内在化的知识转换模式,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螺旋式提升[8],然后再进入下一轮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动态呈现动态上升的趋势,最终从整体上达到中医知识创新的效果[9]。

野中在进行关于“创造知识的组织”的研究时,也明确指出知识创新是通过不同属性的知识(显性或隐性)和拥有不同知识内容的个人相互作用而产生。因此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外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化是达成中医知识创新的关键途径。结合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本文认为中医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创新的目的。

3.1推行师传徒授机制

师传徒授是最古老、最典型,也是能最全面、最有效的共享专家隐性知识的方式。在师传徒授过程中,弟子通过学习、观察、模仿和亲身体验等方式,能够直观地体悟和理解中医知识的实际运用,从中获取隐性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专家的知识和技能。

3.2建立创新学习型组织

知识的创新离不开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医学生在特定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提问、交流、协作等形式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可通过学术辩论会、专题讨论会、专家咨询会、研讨式教学辩论会等,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例如学术辩论会中每个参加的个体由于认知等各方面的差异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与见解,通过辩论从而产生头脑风暴,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由此可见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创造性的资源,这些充满异质性的个体通过彼此交流与沟通信息,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启迪思维,产生灵感,获得隐性知识和创新的欲望。

3.3开展临床实践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只能培养出掌握显性知识的中医人才,缺少名师指导和充足的实践时间,中医药方面的学生和工作者很难成长为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医诊疗知识的中医学人才,必须通过自身加强临床实践的体悟、反复揣摩和训练等途径才能够加深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践的过程除了能让个体通过对操作的直接观察学到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还能促进个体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知识的创新可以通过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的转化而实现,隐性知识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能有效提升中医知识创新的成效。分析既往各种传承模式的优点,结合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借助信息手段,建设和运行中医药知识管理体系,探索中医知识创新的途径,对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PolanyiM.Personalknowledge[M].Lond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8:91-92.

[2]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6.

[3]BenezechD.Completionofknowledgecodification:anillustrationthroughtheISO9000standardsimplementationprocess[J].ResearchPolicy,2001,30:1395-1407.

[4]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卡尔·弗雷保洛.知识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32.

[5]童思雄.中医需要知识创新[J].医学与哲学,2001,22(1):60-61.

[6]杨志敏,老膺荣,范宇鹏,等.基于中医知识特点,引入知识管理,探索中医传承新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161-163.

[7]李作学.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8-61.

[8]胡延平,刘晓敏.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创新过程的再认识[J].企业经济,2009,(3):4-6.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网络;结构洞嵌入;创新能力;倒U型曲线;知识情报共享;Logistic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06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9-0029-06

创新企业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创新动力的“竞合源体”,其内部创意知识资本的共享水平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进入知识社会(Creative—Society),知识的萌生被视为企业最具价值的资源,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新陈代谢的孵化基体。

作为创新生成的核心,创意知识的共享是创新得以催生、孵化的有效路径。学术界早期对创新能力的研究更多的是聚焦于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政府、银行、行业协会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外部社会资本或内部员工的社会网络水平对创意知识共享的效应。目前,已有关于创意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交往联结[1],经济刺激福利[2-3]及信息技术[4]3个方面,然而国外已有实证研究论证经济刺激福利对于创意知识共享行为产生负面效应[5-6],信息电子科技作为传播载体极大的缩短了员工间的时空距离,但却无法成为员工间创意知识共享的诱因[7]。因此,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的方向及焦点映射到社会交往联结领域,即从社会交往联结视角分析社会交往与创意知识共享水平之间的交互效应关系。

社会网络作为社会交往联结理论的分支,日益成为组织分析的有效研究范式。近几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网络在知识共享中的效应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然而更多的是将社会网络作为企业获取资本的显性寄生体,对知识共享水平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上[8-9],缺乏对创新企业社会网络内部机制是如何影响创新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组织(或个体)所处的社会联结关系及社会结构看成是网络状的空穴(结构空洞),企业或员工作为社会网络的联结节点,因自身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企业及员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不尽相同,占据社会网络“结构空洞”有利位置的个体,将有可能获得与知识生成相关的隐形及显性资源,实现创意知识共享,提高创新企业的创意知识共享水平[2,1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高三的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高三的周记篇1下课铃响起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出教室,操场上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只见打乒乓球的两位同学,你拍过去,我打过来,两人不分上下。围观的同学喊着:“小明,加油!小军,加油!”。.....

    初一学生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初一学生周记我爱书,更爱读书,书中内容使人充实,使人快乐。古人说:“书是人类进步阶梯。”我喜欢看各种各样书。我喜欢看童话书,喜欢听灰姑娘与白雪公主故事,童话结局永远是美好,.....

    档案数字化工作要求(收集5篇)

    阅:0

    档案数字化工作要求篇1处理之前做好档案鉴定气象档案数量庞大,而档案数字化处理的经费则十分有限,短期内不可....

    创新意识知识点(收集3篇)

    阅:0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篇1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原则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

    家政公司的运营与管理(整理2篇)

    阅:0

    家政公司的运营与管理范文篇1【关键词】经营性公路融资方式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经营性公路是指符合《收费公路....

    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收集5篇)

    阅:0

    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篇1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2006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

    怎样增强创新意识(收集3篇)

    阅:0

    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篇1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具备学习能力例如:我们可适当开设数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