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2篇)

来源: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篇1

关键词:古文教学;文言虚词;知识框架

古文以它独有的凝炼隽永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几经易稿,文言篇章日臻完美。无论是哲思感人的“两表”――《出师表》《陈情表》;还是启迪感召的《赤壁赋》《阿房宫赋》;乃至深邃的《六国论》《过秦论》……无不脍炙人口,激励着当代中学生求真、向善、向美!名家大作伴随着当代中学生走进了唯美的文学殿堂,高中语文教师成为横跨在教材与高考、教材与社会人生之间的桥梁。如何引导学生把文言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轻松迁移呢?这成为我教学中着力探讨的问题。我常常想:纷繁的知识点需要框架的支撑,这所谓的框架就是文言文的知识体系。年代的久远,行文习惯的差异注定高中生在古文学习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我从教的学校地处皖西北,文化底蕴的疏薄也注定了本地学生学习古文较为吃力。针对这种现象,我在古文教学中着力从融合知识体系做起,引导学生先把框架立起来。教学中积累点滴,流于笔端,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文言虚词说起

高中生应熟练掌握18个文言虚词,才能灵活运用。这18个文言虚词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们掌握的一知半解,知识还没形成体系,语法问题尤其模糊。面对我的学生,我的古文教学曾一度陷入尴尬。但一路走来,我清醒意识到:整合才会轻松,掌握才能迁移。必须树立知识框架,以点带面,从一个知识点辐射开来。“以”是18个文言虚词中的教学难点,运用较为困难。“以”是古文中的虚词,本意“用”,后来逐渐虚化,多释为“由于、凭借、把”等。高中生尽管历经了9年的义务教育,虚词教学仍是热点、焦点、难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明白“以”的三种主要用法:一.用作介词;二.用作连词;三.用作名词。

例:(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2)子卿不欲降,何以过李陵?(《苏武传》)

(3)前长君为奉车……赐钱二百万以葬。(《苏武传》)

(4)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少以父任”中的“以”是介词,意为“由于;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讲解可能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出很多知识点。讲到以的介词用法,就要理清介词的语法功能:介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只能后边紧随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放在谓动词前边作状语。如“少以父任”中的任就是“被任用”,用作动词;“以父”的涵义是由于父亲,介词+名词=介宾短语,在句中做状语。就这样,介宾短语的知识点轻松过关。知识点的环环相扣又会带出新的知识点: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即状语后置,就是取决于介词的用法。教学中细腻的教法会令同学们登堂入室:古文仅是古人的措辞习惯而已,今人行文尚且灵活多变,博大精深的古文更是灵动多变,习惯古文,即能通读古文,欣赏古文。

二、触类旁通乃智慧

上述例2中的“何以过李陵”中的“以”意为“凭着”,何以的释义为:凭什么。正常语序为“以何”,典型的介宾短语,为何出现了倒装呢?这就从介词知识牵掣出新的知识点: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古文中的宾语前置的条件: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介宾结构中的代词同样符合前置的条件,前置到介词前。如上例中的“何以”就属于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当然也不排除无条件的宾语前置句,但出现的几率很小,宾语前置句是有条件的。从“以”的教学又引出诸多,可谓收获颇丰。

三、衍生贯通真学问

“赐钱二百万以葬”中的“以”出现的位置在两动词之间,把赐与葬连接起来,用作连词。此时,大多数同学会顿悟:判断“以”的用法原本很轻松:一看其连接的对象,二看其出现的位置,这个道理可推衍到大多数文言虚词。若置于两词、两短语、两句子之间就是连词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互换位置不影响语意,可译为:并且、而且等。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递进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有深化关系

例:险以远,则至者少。

(3)表示承接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有先后关系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4)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例:送二百钱以葬。

(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连接修饰语与中心词,表修饰关系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四、夯实基础品鉴美文

古文中包含的信息类型,可以归纳为四种:言、文、章、道。其中“言”是根本,不做到文字落实,怎么能走近作者的生命。一个语文老师就应该从虚词说起,做出文化;从实词抓起,抓出智慧;从篇章欣赏,读出美韵;从悟道深入,对话先哲!“言”的教学是基础,落到实处,同学们方有整合能力,方能游刃有余走近古文的殿堂。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重要性教学方法教学反思

经过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我深深感到文言文教学的确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焦点。在整套新教材中,文言文的篇幅占了三分之一,而五本选修教材又以《先秦诸子文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为重。在从2010-2013年这四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来看,文言文的比重有增无减。以今年的高考为例,古诗文阅读总共三十六分,其中文言文阅读就有十九分,占了二分之一的比重。但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境地。其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三种:

(1)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某学校对该校的8000名高中生进行文言文兴趣调查,持不喜欢的占调查人数的11%,喜欢的占调查人数的21%,一般的占到78%.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严重不足。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离我们时代较远,语言理解有障碍,文言知识琐碎。同时,对作品的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缺乏了解,使得学生在作品解读上困难重重。解读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文言文教学模式老套、陈旧。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大多雷同,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然后是逐段分析,讲解;最后是总结全文的内容、主旨及其写作特色。不少学生都备有文章的翻译资料,上课时放在课桌上,自己根本不会去试着翻译文章,老师讲解时也听不进去,碰到提问对照译文回答即可。久而久之,一本古文翻译书就取代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文言文教学课堂就成了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堂。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更是让学生反感,教师的滔滔不绝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困倦,而一切服务于高考的功利思想更是禁锢了文言文教学的勃勃生机。学生感受不到作者的真情情感,体会不到文章的丰富内涵,从而也就无从陶冶情操、获得启发。

(3)文言文无用论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人认为学习文言文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文言文创造不出“金钱”。片面地认为古人离我们太遥远,他们的思想已陈旧,不适合现代社会,更何况早就不使用文言文了,还学它做什么呢。在这种文言文无用论的影响下,学生对文言文既无兴趣也不重视。上课不用心,一知半解,恍恍惚惚,浑浑噩噩,书一关,脑袋一片混乱,什么都没记住。课后,也不温习文言知识,作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实际上文言文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形成的典雅而简洁的书面语言。起于周朝,盛于汉唐宋,一直延续到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源远流长。文言文为我们创造的是一笔超出金钱之上的无形的却受用终生的财富,只是我们忽视了它,不懂得将它由文字转化为财富。

高中新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以应对高考为目的来组织教学,而是要客观地对待文言文教学,意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呢?

1.开拓视野,增长智慧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把我国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来。新课改后,高中文言文选编本着“形神兼备,文质兼美,富有特色”的原则,选编了许多富于启迪、耐人寻味,幽默风趣、发人深思的古文作品。就拿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作品来说吧,《论语》,《孟子》相继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五德在现代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追求仁爱、仁慈;宣扬正义、正气;注重以礼待人;主张知人善用;强调信誉、信用等等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赋予了时代的气息。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道理深刻,其见解主张有助于高中生开拓视野,增长智慧。

2.提升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古文学习能让学生提高炼字和阅读的能力,能让学生增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古文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若是能够恰如其分的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并加以拓展延伸,就一定能增加学生作文的美感和可读性。同时古文作品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如重情至孝的李密,深明大义的烛之武,侠肝义胆的荆轲,忠贞不移的屈原,豁达超脱的坡,才调无伦的贾谊,忧国忧民的杜甫,人淡如菊的陶渊明,诙谐善辩的庄子,温文尔雅的孟子更是可以成为高中生标榜学习的对象,有利于促进其思想品德的成长与进步。

3.了解历史,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古文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北大教授陈晓明在博客里写道:“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关怀中。它首先通过教育来传承,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自我修炼来提升的”。因此,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将古文教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将古文教学的过程看做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的过程,把我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传播开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所花的时间和功夫都不少,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文言文读不懂,翻译题几乎是全军覆没,文言文选择题也是是是而非。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必须调整或改变文言文教学方法,加快文言文教学创新的步伐。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古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反复朗读法。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精神的熏陶。在朗读古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处理好停顿、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以便其读出感情,读出体会,读出兴趣,读出深度。

3.2合作探究法。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古文教学是鲜活的,教师应采用师生互教互学的模式,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合作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积极的,具有探索、开拓精神的个体,而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推动者,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发现问题、结合语境分析鉴赏并自主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3融会贯通法。语文知识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古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好现代文,才能更好的理解古文的深刻含义;而学好古文,就能提升现代文的写作水平。因此古文教学的前提是要完善现代文教学。语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带领学生对古文知识点进行点面结合的概括总结,并将现代文知识穿插其中,融会贯通。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收集5篇)

    - 阅6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篇1关键词:高考语文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古典诗歌教学文言文教学2008年的高考阅卷工作已经划上了句号。然而,其中透过答题情况反映出来的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

    关于教师外出学习心得体会2025

    阅:0

    让教师们学以致用,且思且行且悟,不断拓宽教学视野,丰富理论内涵,促进专业发展,让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在每个教师心....

    关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心得体会2025

    阅:0

    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是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再添把....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2篇)

    阅:0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篇1关键词:古文教学;文言虚词;知识框架古文以它独有的凝炼隽永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