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整理2篇)

来源: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范文篇1

关键词:历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利用历史课程的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教育。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美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主义是何等的豪迈;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利用理想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就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应用历史课程特有人文性,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提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首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只有人文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师生观的转变。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中学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重要任务,不是精英教育、选择教育或终结性的教育。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身之本。教学过程中激活历史课堂,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在历史教学方面,历史老师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把人文纳入自己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历史古迹、革命胜地、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历史教学的好去处。同时也是进行人文教育活动好场地。加强对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历史优秀人物、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人文主教育

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对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的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例如,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史可法血溅扬州,凛然正气,虽死不屈等等。在进行这些这些人物的教学时,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倾听和记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正义、崇高以及博大的美感。那样,不仅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还可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成为立志勤奋、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青少年。

四、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认识社会

以史为鉴,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都可以找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即历史的借鉴作用。例如: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以古为镜”,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各种科学观念和意识。例如通过整个人类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从而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上各种改革的认识,让学生们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深刻理解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这些从历史中得到的各种观念意识都将成为中学生立足社会、创造美好人生的根本点,最终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动力。

五、解读历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认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37-01

1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1.1西方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了动摇。有些学生表现出了盲目的资本主义崇拜倾向,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欧美国家政党比共产党要民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开始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了质疑和反抗倾向,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对大学教育中的马列主义思想和思想表现出了反抗情绪,对资本主义执政党却表现出了极大的赞誉和欣赏。这种可怕的文化渗入会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毁于一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将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1.2多元化文化冲突下,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念膨胀,集体主体观念淡薄,利己思想泛滥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和多元化文化冲突的加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动摇,他们长期以来坚持的集体主义观念开始动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表现出了对个人利益的追逐。部分大学生觉得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旧思想,甚至滋生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表现得无组织、无纪律、无责任。还有的大学生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生活中盲目攀比,浪费严重。大学生群体奢侈成风,也是我们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2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的关联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立足于引导大学生对我国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大学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存在以下关联性。

2.1文化认同是进行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怎样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让很多高校教育者头和社会学家头疼的问题。我认为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让他们认同本民族文化,没有对本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失去了基础,尤其是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文化认同是非常必要的,它会让让学生找到价值归属。

2.2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本质上与文化认同教育是一致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应肩负其文化认同教育的责任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价值观教育所涉及到的问题也是文化认同问题。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文化认同的方式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饿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肩负起民族文化的认同责任,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认同民族文化的人,在此基础上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当代文化认同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3.1文化认同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和高校思想政治课相结合

在我国,各个大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课,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文化认同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和这些课程结合起来。比如,马克思主义对人生价值观的诠释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它号召大学生群体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要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它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对社会的贡献。它关于人的价值观的这种阐释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积极影响,可以改正大学生只图自身安乐不思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扭曲的价值观念。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中,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的优势,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异同,加深他们对我国政党的了解,避免个别学生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抗争史,在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中形成文化认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

3.2文化认同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一种尊重和包容教育

首先,要尊重大学生,要尊重他们的言论自由和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身自由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灌输教育、说教教育,不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从属的、被教育者的地位。当然价值观教育也不是一种强迫教育,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渠道的有意识培育,唤醒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让他们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其次,文化认同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是一种“是非”教育,应该在引导学生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正确认知西方文化等多元化文化。不能盲目批判其他文化,要给学生一个宽容的认知多元文化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索认知中达到自我认同,继而形成文化认同。我们要做到的是加强和发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并以一种宽容、吸纳、融合的态度来对待多元文化的存在。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包容他人对自己信念和原则的不认同,才能接受别人的弱点和正确对待多元文化。

3.3文化认同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要跳出理论教育框架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90后,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如果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限制到课堂上,限制到理论灌输上,那么显然无法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各高校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应努力开辟社会实践阵地。要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生进行“支教”和各种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到一些红色革命老去、英雄纪念馆等参观学习,让他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认同。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必须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要在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中,推进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工作,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向军.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2008(15):69-7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外国人学汉语(收集3篇)

    阅:0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篇1应广大读者要求,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不定期关注高校热门专业,包括课程设置、师资优势院校、....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整理2篇)

    阅:0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范文篇1关键词:历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

    档案数字化工作要求(收集5篇)

    阅:0

    档案数字化工作要求篇1处理之前做好档案鉴定气象档案数量庞大,而档案数字化处理的经费则十分有限,短期内不可....

    创新意识知识点(收集3篇)

    阅:0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篇1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原则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

    家政公司的运营与管理(整理2篇)

    阅:0

    家政公司的运营与管理范文篇1【关键词】经营性公路融资方式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经营性公路是指符合《收费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