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收集3篇)

来源: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范文篇1

关键词:教与学;自主意识;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矛盾,而对于生源不是很好的学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生方面。既然学生是不可选择的,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就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从掌握学习方法上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给学生上学法辅导课。为了保证学法辅导的专门性和系统性,教师要抽出时间,用一两节课专门作方法辅导。

我在自己所教班级开展一次自主学习意识主题讨论会。我向学生提出“你们怎样搞好历史学习”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思考怎样从自身的角度学好历史课。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首先说道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语言艰涩难懂、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随即有学生向我提出了教师讲课应该通俗易懂的要求。随后被我点名的学生的回答重点也在强调老师应该怎样教。

为了把学生引回主题,我发表了三个理论。

第一个理论叫高考攻坚战理论。高考就是一次人生攻坚战。除非不参加这次战役,否则攻下高考这座堡垒就是我们的目标。人们可以不选择参加这次战役,一旦选择,我们就没有退路。既然我们已经选择,既然别无选择,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攻下横亘在面前的堡垒。教师要带领学生主动去打这次攻坚战。教师是带着学生冲锋陷阵,而不是押着学生往前冲。现在我已经带着大家往前冲了,可是不少同学还在犹豫、观望甚至退却、逃跑。那么这些同学就是被动的。

第二个理论叫化被动为主动理论。教师的作用哪一种更好?是对学生说:“同学们,后面没有退路,你们必须往前冲!”更好?还是对学生说:“同学们,后面没有退路,我们一起往前冲!”更好?就学生而言,被迫应战也是应战,主动出击也是应战,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到积极有为呢?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能使我们的精神更加热情、饱满,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效果更好,才能使我们的胜算更多。

第三个理论叫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理论。人都有改变世界的愿望,人类社会也正是在不断改造社会中前进的。改变社会的起点却在改变自己。一个人所不能决定的事情有很多,家庭背景我们不能决定,社会环境我们不能决定,高考制度我们不能决定,学什么内容我们不能决定,教材的编写体例与风格我们不能决定。我们能决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什么?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对于不能改变的东西,我们就认同其合理性,并将其作为奋斗的起点。只要我们始终要求自己而不苛求生活,就会发现外在世界正随着内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具体一点,就是要求我们在现有条件下,让自己做得最好。怎么样化被动为主动?改变自己的心态,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根据后来收到的学生意见反馈,了解到学生存在对老师期望过高和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心理,对该班进行对症下药的思想教育很有必要。我从靠自己培养兴趣和向课堂要效率两方面来讲。

一,靠自己培养兴趣

不少同学提到学好历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句话没有错,但关键是谁来培养?希望老师把历史课讲得妙趣横生,这是靠老师来培养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实际上还是等、靠、要思想。如果老师没有办法调动所有学生的兴趣怎么办?如果老师讲课就是不生动有趣怎么办?甚至假设没有老师指导怎么办?

相信大家都知道铁人王进喜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是说人要有一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一种迎着困难向前进的精神。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参加高考的考生都是被“”耽误的一代人,基本上都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他们大多是靠自学参加高考,很多人由此实现了人生的转折。现任“残联”主席张海迪,五岁就因脊髓病而高位截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强不息的楷模。她刻苦自学英语而成为翻译家的事迹家喻户晓。她有句名言;“即使翅膀断了心也飞翔。”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三岁丧父、十五岁丧母,在孤独无依中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人生境界日臻化境。

以上例子说明人生的决定因素是我们自己。培养对历史的兴趣也在我们自己。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教法,有的同学有兴趣,有的同学没有兴趣。可见对历史有没有兴趣的决定权在你自己。你自己有兴趣就有兴趣,你自己没兴趣就没兴趣。有兴趣要上;没有兴趣,培养兴趣也要上。有老师要上;没有老师,靠自己也要上。没有这种独立自主的干劲,你就不可能学好历史。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范文篇2

石仲泉:我认为,新中国60年是神州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这种巨变可以从12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势力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完全独立、拥有完整和民族尊严的自主国家。二是由一个充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全国大陆(含港澳)实现空前统一的国家。三是由一个反动专制的封建半封建国家,变成人民群众做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的国家。四是由一个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深重的国家,变成各民族间平等互助、团结和睦的国家。五是由一个近代工业十分落后的贫弱国家,变成国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正在走向富强的国家。六是由一个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掌控的统制经济的国家,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七是由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门户洞开”的国家,变成对外全面开放的国家。八是由一个充斥文盲、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得到巨大发展的国家。九是由一个广大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难以聊生的国家,变成全国人民大都丰衣足食、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程度的国家。十是由一个没有组织、被视为一盘散沙的国家,变成城乡基层组织健全、社会管理渐趋完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十一是由一个有国无防、屡受外国侵略和欺凌的国家,变成拥有强大国防力量、国家安全有充分保障的国家。十二是由一个没有独立外交和国际地位的国家,变成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威望的国家。

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大道、幸福大道。

记者:60年来注重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基本经验和基本特点。60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创新的理论来指导发展着的中国实践。那么,如何认识这60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呢?

石仲泉:我国自1919年到现在这90年历史大体分为三个“30年”――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可视为一个“30年”;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可视为第二个“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2年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视为第三个“30年”。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说,第一个“30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个“30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历史性飞跃的准备。第三个“30年”,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记者:为什么说新中国的前“30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呢?

石仲泉: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与党领导的第一次伟大革命的两个概念之间,其所指的历史下限有一个时间差。前者是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后者是到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说新中国前“30年”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就是延伸到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过这段延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两方面成果。就实践成果言,有两大成就:一是按照《共同纲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延伸;二是在过渡时期中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就理论成果而言,是思想在建国后的丰富和发展。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此作了新的概括,并对思想体系作了新的建构。这个新论述包括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正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和国际问题等诸多方面,在总体上回答了在中国如何革命、夺取革命胜利和实现革命转变,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标志着党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记者:那么,怎样理解新中国的前“30年”是后“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

石仲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党在这个时期已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问题。1956年4月,指出: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吴冷西:《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讲话中,又提出:“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828~829页。)这就是说,党要进行第二次伟大革命,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任务,在那时已经提出。事实上,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前后已有良好开端。如果探索成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就应该从那时算起。但有谁能料到,接踵而至的历史大曲折,出现像“”和“”那样全局性的严重失误,这个理论的起点没能变成历史的现实,即没能践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不过,从1956年党的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无论取得的成功还是经历的挫折,都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作了重要准备。这个准备,从总体上看,最重要的是:

――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在前“30年”,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四项基本原则思想的孕育,国防安全的坚强,以及国际外交事务的成就等都使党在后“30年”继续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了根本的政治基础。1976年10月粉碎“”的胜利,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政治前提。

――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为后“30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使公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经济基础的弊端,又成为后“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端。没有前“30年”的制度根基,不可能有后“30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包括建立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各种经济制度的改革。此外,建立起来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成为后“30年”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夯实了社会发展的其他制度根基。这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某些基本制度和基本方针政策。同上述政治、经济制度一样,这些方面的制度既是后“30年”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后“30年”需要改革的基础。没有这些制度,后“30年”不能发展。不对其进行改革,使之不断健全和完善起来,也不可能有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局面。

――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准备了重要的思想条件。1957年后探索方向的偏离和“”的迷误,首先是思想路线发生偏离和迷误。那时不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从本本出发乃至个人意志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探索陷入歧途。“”的灾难,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觉醒,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准备了重要的思想条件和群众基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成为后“30年”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思想基础。

――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参照。前“30年”开始的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探索,提出过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积累了深刻的实践经验,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前的还是“”中的,都是继续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基础。

――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宝贵的干部资源。前“30年”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在20年“左”的错误期间,尽管许多干部受到迫害,但他们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冤假错案,他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后“30年”进行第二次伟大革命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有重要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基础。

这诸多方面的准备,对于后“30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无论哪一点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这样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历史的发展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不管每个历史环节所起的作用如何,但没有这个环节就不可能形成历史之链。

记者:去年年底,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60年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呢?

石仲泉: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

其一,关于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本来属于常识性问题。怎么会成为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6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呢?一是因为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二是回顾过去走过的历史道路,无论胜利或挫折、成功或失误,都与是否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邓小平说: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十分混乱。但很快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谈到党的工作失误时又说:“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从新中国60年历史来看,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反斗争前,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总体上是清醒的、正确的。1957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0年间,犯“左”的错误时是不清醒、不正确的。“”的指导思想则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不仅清醒、正确,而且有创造性发展。

从总结历史经验角度言,新中国60年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主要有三条: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早在延安时期,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归结为“实事求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语破的,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二是强调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三是强调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60年来,我们党丰富和发展了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既强调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又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当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二,关于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相当长时间不完全清楚。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认为社会主义至少有五大要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邓小平说:建国以来,一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另一方面,“确实犯过不少错误,包括严重的错误,其间几经折腾,使人民受到了不少损失”。总结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6页;第3卷第137页,第116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承过去的历史经验,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等,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有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其中最具创造性的,有四条:一是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归根结底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没有完全搞清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始,邓小平就在思索这个问题,后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界定纠正了过去长期的偏颇思维定势,特别是忽视生产力的错误观念,为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二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包括没有认识到我们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说:过去犯“左”的错误,就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就在考虑我国的历史方位,重新认识基本国情。1981年的《历史决议》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党的十三大,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这个理论的内涵。三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条主要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十七大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四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具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

其三,关于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党的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十分重视的问题。邓小平说:“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4页。)正因为这样,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因此,这里讲的党的建设,准确地说,是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问题。应当指出,建国之后,对由革命党变为在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所面临的挑战是有思想准备的,并一直在为加强执政党建设作不懈努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中央,都在积极探索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问题。邓小平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就是讲的执政党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由治党及至治国的理论。在十七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中国60年来,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很丰富。对这个问题最富积极意义的创造性的探索,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党的性质和宗旨。二是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是关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四是关于反腐倡廉建设。

其四,关于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问题。新中国60年来,不仅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对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走向全面和科学。在将“四个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经验提出时,经常有这样的提问,为什么将发展问题同前三个问题并列提出呢?我以为,首先要明确这里讲的发展不是作为哲学范畴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那是同辩证唯物论的“物质”一样是指高度抽象的客观存在。所谓“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问题,乃经济社会的实实在在的发展问题。它同前三个问题在同一个认识平台上。马克思主义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改变中国,社会主义问题是改变中国走什么道路,党的问题是由什么样的政治力量来改变中国,发展问题是要改变中国成什么样子,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这四个问题是相匹配的。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范文篇3

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34-01

《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呢?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生活中、课堂中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达到解决问题从而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多中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大有裨益。既然探究式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1设置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对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去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有许多需要学生去记忆的知识点。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用学生容易接受、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教学,这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笔者在教授《最可爱的人》这节课时,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英雄事迹的短片,短片中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显示出中国人民英雄的形象。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了自己。短片中的壮烈场景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借此我提出了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呢?

同学们都被短片中的英雄事迹所吸引了,他们对、等这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与毅力支撑着他们呢?对此同学们充满了好奇。由此我引入了今天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可爱的人。让同学们在好奇心情的带领下,跟我一起展开了今天课堂的教学。

2启发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就集实践性、问题性以及参与性于一体的。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就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们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究,使学生有一种寻根问底、追寻奥秘根源的求知欲望。在探究奥秘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过程的艰辛以及成功后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掌握知识、启发思维。也才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的十年》这节课时,就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探究学习:(1)“”是怎样发动起来的呢?(2)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发表自己的观点。(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5)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6)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7)“”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8)“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9)“”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提出这些问题以后,我让同学们阅读教材,认真分析这些问题,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启发质疑,引导学生探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而当今大部分的初中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感觉上历史课枯燥,无味,对初中历史课的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我们就根本无法实施探究式教学了。那么,我们怎样改变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这种局面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则在课堂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用极少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点拨式的教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例如,笔者在教授《》这节课时,就提前让同学们在课下利用网络或者查阅相关的书籍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颁布的原因、时间、采取的措施、完成的时间以及这个法颁布的意义等等。然后在课堂中,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样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的教学,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之上,我提出来今天课堂教学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以下问题:

(1)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2)这次同过去的有什么不同?(3)的意义是什么?(4)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5)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我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将科学探究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但是在应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的只是形式上的探究,而是要深入思维的层面。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高三的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高三的周记篇1下课铃响起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出教室,操场上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只见打乒乓球的两位同学,你拍过去,我打过来,两人不分上下。围观的同学喊着:“小明,加油!小军,加油!”。.....

    初一学生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初一学生周记我爱书,更爱读书,书中内容使人充实,使人快乐。古人说:“书是人类进步阶梯。”我喜欢看各种各样书。我喜欢看童话书,喜欢听灰姑娘与白雪公主故事,童话结局永远是美好,.....

    非标设计自动化(收集5篇)

    阅:0

    非标设计自动化篇1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收集3篇)

    阅:0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范文篇1关键词:教与学;自主意识;主动学习【中图分类号】G42教与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矛盾,而对....

    正确的家庭理财方式(整理2篇)

    阅:0

    正确的家庭理财方式范文篇1关键词:我国法定夫妻财产制度外国婚姻家庭法建议一、我国《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收集5篇)

    阅:0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篇1【关键词】银行理财业务8号文非标资产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自2003年首款....

    学生期末自我评价(收集9篇)

    阅:0

    学生期末自我评价篇1期末考试终于都结束了,但还是让我喜忧参半,因为我总是犯一些老—毛病,就是对许多题都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