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展规划(整理2篇)
来源:
制造业发展规划范文篇1
关键词:旧城改造;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公众参与
Abstract:Comparedthemagnificentcitynewlydevelopedareaconstructionachievement,theChinesemajoritycityoldcitytransformationandtheconstructionhasstillnotgoneoutthedifficultposition.Investigatesitsreason,exceptquestionsoutsideandsoonpolicy,lawsandregulations,systemflaw,theurbanplanningtooktheoldcitytransformationthemaincarrierandtheimplementationguidingprinciple,itsroledislocation,theplantheoryandmethodbackwardnessshouldbetheimportantreasons.Adverseeffectandroledislocationreasontheurbanplanningroledislocationbringswhichthroughtheanalysisoldcitytransformationin,theclassicalurbanplanningtheoryresearchobtainstheenlightenmenttotheoverseasoldcitytransformationin,fromurbanplanning“rolenormalposition”obtaining,“contactplan”and“cooperationplan”thetheoryandthemethodintroduceduringourcountryoldcitytransformationplan,theinductiondomesticscholarandsummarizesthedomesticandforeignoldcitytransformationprojecttypicalexperiencetotheoldcitytransformationaspectresearchresults,bythistookinourcountryoldcitytransformationplansthefoundationwhichtheroleconnotationtransforms,causestheurbanplanningtotakeonerelatedbenefitgamblingtheplatform.Accordingtotheurbanplanning“thepublicservice”and“thecommunitypolicy”thedualrolenormalposition,proposesshouldtoitsrolefunctionoldcitytransformationplancountermeasure.
Keywords:oldcitytransformation;publicservice;communitypolicy;public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3-19(6)
1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的现实角色及其影响
1.1城市规划角色错位下的旧城改造困境
旧城改造不仅关乎城镇经济和建设发展,更成为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社会问题。城市规划作为旧城改造的主要载体和实施纲领,城市规划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旧城改造规划是否公平和科学合理,同时关系到旧城改造的成败、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
现实背景下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规划依然站在自身的专业视角,扮演着为政府谋求短期土地价值利益和投资建设主体经济效益的角色,缺乏考虑居民的居住与就业需求,由此对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比如,城市规划对改造项目的建设资金来源及其主体利益诉求判断不明确,导致改造项目一般局限于黄金地段开发,其余地块改造热情较小,割裂了全市旧城改造的整体性,影响其功能协调。中心区位的开发强度过大,导致中心区居住空心化,甚至侵占城市公用设施用地,基础设施及交通容量超负荷运转,使得旧城生态环境更进一步恶化。受土地财政的短期利益诱导,多数政府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缺乏整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区域协调的考虑,丧失了城市个性与特色。旧城改造项目对地块内中低收入人群补偿机制不到位,出现“驱贫引富”局面,居住与就业空间被置换到中心区外,原社区结构解体,社会结构面临调整。
1.2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规划角色错位分析
随着中国城市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的紧缺和“科学发展观”对城市集约发展的要求,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开发建设逐步由“扩张式”模式转向“新区与旧城”协同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普遍性的旧城改造工作是在政府寻求“土地财政”收入,提升城市形象的原动力下推进的。政府作为土地剩余价值的受益方往往注重近期的“一次性”土地收入,将旧城改造过程中政府需要承担的建设维护责任与相关费用延迟到远期落实。投资建设主体关注旧城改造项目投入与产出的“一次性”经济效益,政府与投资建设主体的“一次性”收益最大化,则侵占了原地居民的权利与补偿费用,忽略了旧城改造过程中涉及的复杂社会问题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究其原因,赵燕青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指出,外国政府扮演的是“物业公司”的角色,政府只为旧城改造中涉及的各权属方提供服务工作,不能强制“侵占”财产所有人的物权。在中国城市中,政府与居民扮演的是“房东与租客”的角色,中国的土地是国有的,居民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可以轻易的处理掉手上的使用权到别处安居。而旧城改造的建设主体扮演了“房东”的“合伙人”角色,旧城改造项目犹如为房东的房产增值,则房东应该为“合伙人”提供便利,城市规划即属于提供便利的工具手段之一。同时,“房东”需要制约“合伙人”的行为,不然其不当行为不仅不会为房产增值,反而减少了“房产”的产权价值,因为没有了“租客”,房东的产权也失去了意义。
城市规划作为协调城市相关利益者的技术工具,探讨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角色错位的原因,首先应该研究其服务对象主体,即“房东、合伙人与租客”的诉求。其中,政府侧重于地块改造后的最优化综合价值与地区持续发展力,投资建设主体侧重于改造项目的经济交换价值,而居民关注的是改造与补偿后的使用价值。三者之间,投资主体才是旧城改造项目推进的核心。城市规划一直以自诩站在维护居民公共利益,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却忽略了旧城改造项目的主体。中国城市处于“增量经济”背景下,城市规划应该主动应对与协调城市发展中相关利益者的诉求,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公平与效益,才能起到持续发展的作用。
1.3旧城改造中现有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不足
旧城改造中现有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不足是城市规划角色错位的间接诱因,也成为城市规划角色转变的阻碍。我国现有的旧城改造规划理论大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然而国外的旧城改造经验与理论大多不能照搬于中国的旧城改造实践之上,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历程是依附于自由市场经济下的产权私有化格局演变而来,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兼有浓厚的“自上而下”计划经济体制色彩,这两者本是冲突的。欧美国家的旧城改造规划比较重视对大众行为的引导与控制,城市规划扮演的更多是“公共政策”的角色,而中国的旧城改造规划更应该加强对“自上而下”行政力的修正、对经济市场化的支撑和居民权益的保护,更多地扮演“公共服务”的角色。
此外,我国旧城改造规划过程较为封闭,从规划编制、审查、审批到项目实施等环节没有充分兼顾居民利益,同时对于改造建设主体的利益调控手段单一,由此规划内容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其次,旧城改造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缺乏从宏观层面的全面统筹到微观层面的具体开发建设指导的完整体系,以及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成果缺乏对旧城改造问题的综合研究。
2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
2.1从“合作规划”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城市规划起源于英国。二战以后,随着大量战后城市重建计划的开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发展,总体上经历了现性规划—渐进规划—后现代城市规划—倡导性规划—合作规划几个主要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政体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公共管理学等众多思想、理论被引入到城市规划领域。其中,1997年佩西·海利(Patsy.Healey)在汲取了“交往规划”(CommunicativePlanning)和“政体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规划”理论(Collaborativeplanning)。
合作规划理论认为城市规划的实现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行动。该理论提倡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规划,多个主体共同协商,并允许多个主体各自执行一部分规划,为实现各自目标而产生局部规划。合作规划的目标是由多个主体的局部目标而组成的目标体系。该规划理论以及“交往规划”等现代规划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城市规划作为政府“代言人”的角色以及规划师“设计决定论”的思想,提出城市规划的价值中立,认为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创造一个过程”和“搭建一个平台”,并由此推动了现代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2.2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角色与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旧城改造项目的日益增多,旧城改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多元矛盾引起了国内大量学者的深入研究,为旧城改造中的规划角色转变及其对策提供了价值性借鉴与参考。
社会科学领域对旧城改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针对旧城改造拆迁问题的研究,陈君(2007)、吕斌(2010)、袁建华(2010)等认为公益性界定缺失,程序性约定缺失,强制性公权扩张,利益分配失衡是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改造中的经济分析与利益博弈研究,石楠(2004)、赵春荣(2008)、张京祥(2010)等认为博弈平台和过程缺失,博弈地位不平等,博弈主体实力不对等,是造成弱势群体利益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对于改造中参与者角色关系的研究,尹稚(2008)、于力(2008)等学者对中西方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中参与各方角色关系的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内旧城改造中政府普遍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存在角色越位;针对公共政策与制度安排的研究,顾朝林(2006)、赵民(2010)、孙施文(2010)认为应当从公平与效率、经济与文化、过程与目标综合平衡的角度,制定旧城改造政策和制度。
旧城改造规划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类型,也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领域。1979年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规划理论。1961年美国学者简·雅各布(Jane.Jacobs)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城市更新应强调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目标的追求,保持城市多样性。对旧城改造规划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毛其智,2006;阳建强,2007;赵万民,2009)结合各地方旧城改造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旧城改造规划的各种模式和方法。近两年,部分学者(谢慧,2010;袁奇峰,2010)对广东省“三旧改造”的政策制定、组织过程、土地整理及规划方法进行了总结研究。
2.3现有旧城改造规划经验借鉴
旧城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是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方面,通过国内外典型旧城改造项目的经验总结,作为我国旧城改造规划角色转型下的规划策略借鉴。
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1950年后,英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后,旧城中心呈现一片衰退的景象,旧城改造主体最初由带有福利色彩的政府主体发展到至今形成以“公、私、社区”合作主导,旧城改造项目也由地产导向转为文化导向的政策体系。美国的旧城改造是自上而下开展的,首先通过国会立法,制定全国统一的规划、政策及标准,确定改造重点及联邦拨款额度,而具体改造项目的实施强调地方性,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现实需求,由地方政府来提出和确定具体的改造项目。其中对贫困区的改造项目实施联邦财政援助,比如授权区、税收增值筹款和商业改良区等形式。新加坡成立专业部门URA(城市更新局)负责旧城改造工作,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从策略上提出城市长期发展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分为55个DGPs,对每一块土地进行更详尽的规划。具体改造地块实施时,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包括环保局等)对此提出指导性评价,确保改造地块符合城市长期发展要求与相关政策。
国内旧城改造项目起步较晚,问题相对复杂,大多地方做了许多探索和经验积累。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思想和“新四合院体系”构想,通过与北京市规划部门、房管部门、住宅开发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结合住宅改革、房地产经营,对建设资金、经济效益、建筑标准作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个人出资,单位资助、国家优惠、商品房补贴”的新办法,开创了中国的住宅合作社形式①。上海新天地项目类似于巴黎等旧城改造的方法,保留了建筑物的外层外皮,改变地块内建筑的内部结构和使用功能。成都旧城改造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改造模式和阳光拆迁模式,认为政府的主导核心是解决规划和筹集资金两大问题②,旧城改造规划直接关系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出现问题实属政府之责。广东省采取“三旧”改造工作应对土地资源紧缺的困境,由省政府下拨城市总土地改造指标,各城市成立“三旧”改造工作小组指导工作,分为专项规划与单元规划两个层次,同时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接,注重改造成本核算、居民居住与就业安置等方面。“三旧”改造项目实施过程是政府、投资主体与居民的博弈协商过程,城市规划则是提供了一个多方合作的平台。(见表1)
3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对策探讨
3.1城市规划在旧城改造中的作用与特征
旧城改造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种类型和政府管理旧城改造相关的物质性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提升城市形象,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升级,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等。然而,旧城改造规划仅是旧城改造项目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城市规划是通过对旧城改造地块中的空间属性管理达到引导、控制其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目的,即通过研究改造地块的经济属性(包括影子价格因素)与社会属性(包括外延社会效益)对其空间属性采取定位、定性、定量、定界方面的指导、控制与管理,从而满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博弈。
城市规划的“角色”定位直接决定了旧城改造中的规划模式、方法及技术手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目标与“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角色转型背景之下,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应该体现出“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的双重角色,两者相辅相成。作为“公共服务”角色,城市规划为旧城改造中涉及的各相关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博弈的平台,也是公共政策的运作平台。作为“公共政策”角色,城市规划对改造过程中的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提供引导与控制,从而在保障社会公平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3.2城市规划的公共服务职能
城市规划的公共服务职能体现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从旧城改造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政府、投资商与居民三个主体的需求提供服务。(见图1)
对政府主体:一般情况下,政府组织编制宏观层面旧城改造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需单独编制),微观层面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由投资商负责组织编制。政府侧重“服务型”管理职能,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旧城改造项目。城市规划有两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加强旧城改造规划成果与现有法定规划成果的一致。宏观层面旧城改造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为指导,微观层面旧城改造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当出现不矛盾情况时,相互协调统一后,以此指导旧城改造项目实施(如图2)。二是政府统筹全市旧城改造工作,提出地块改造后的产业、社会、文化与环境等多重目标,并制定相应类型规划,大致分为产业类规划(比如地区转型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物质类规划(包括旧城改造规划等),行动类规划(重大改造项目规划,投融资规划),旧城改造规划通过地块的“空间属性”与上述规划成果相协调。同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作为旧城改造规划编制与管理的行政机构,应该加强与其他行政部门(比如文化局,民政局,发改委)管理工作内容的衔接。
对投资商与居民主体:城市规划不仅作为政府的调控手段,更要站在可持续发展角色公平、公正的对待投资建设主体与居民主体的利益,两者之间的协调平台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的旧城改造规划。同时,两者之间关注利益点的错位(前者注重经济价值,后者注重使用价值)显示出旧城改造规划需要提供多元化规划调控手段,兼顾各方利益。
3.3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
公共政策作为满足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职能的工具与手段,通过引导、调节、控制相关利益者的行为达到改造预期目标的目的,从而反映出公共政策的本质,即利益的合理分配与利益的优化增进。针对不同主体的行为特征,旧城改造规划需要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
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保障改造地块中的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分为经营型、准经营型与公益型公共事业三类。针对改造地块内的不同类别,旧城改造规划提出不同的控制力度。旧城改造规划作为物质承载平台,为旧城改造中涉及的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一张图”统一管理模式,在其中统筹安排各类公共事业设施的布局、规模、建设计划等信息,加强政府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控制效果。其次,发挥旧城改造规划的多元化调控手段。根据公共事业的不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自身特征,旧城改造规划拟定相应的控制力度。一般而言,外部效益大、经济收益小的基础性公益设施采取刚性控制,而外部效益减弱和社会资金投入多的经营型与准经营型公共事业相应放开控制。以旧城改造中的文化教育设施为例,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设施的外部性效益与经济收益是相悖的,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或者投资商承建义务教育设施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前者可采取多方博弈方式、引入社会资本与采取多元的规划利益补偿手段解决。其三,对于政府的管理行为依然需要加强市民的“公共参与”监督,公众对于旧城改造具有参与权与表决权。旧城改造项目不仅涉及改造地块内的居民利益,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就业产生影响,更关系到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投资商是关注项目改造后带来的经济利益,城市规划应该约束其提供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满足其效益诉求。针对不同改造项目特点,旧城改造规划制定多元化利益补偿机制,如转嫁开发权,提高开发强度等。目前城市规划的调控手段较单一,比如广东省各市级政府为了推动城市产业转型与提升城市景观环境,编制“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引导后,将单元规划项目改造交给市场。投资商根据政府提供的可改造地块清单,经过效益评估后选取改造地块。政府大多通过提供容积率应对企业收益、产业升级与景观环境,然而较高地开发强度已经影响周边地区交通,居民生活与城市整体环境。
在旧城改造的博弈平台中,居民属于最弱势的群体,政府及其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角色上的转变,更需要通过配套技术和制度加强居民主体的话语权。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多元化居民主体的“公共参与”形式与途径。目前,各地的旧城改造规划方案仅出现在城市规划管理局大楼前,或媒体报纸中的一隅之处,用十分专业的少量图纸公示30天。这些图纸反映的信息,即使专业人士在缺乏相关背景解释与完整图纸的前提之下也难以提出意见,普通居民更是难以表态。公共参与的根本前提是让大众群体有所参与,在信息流动便捷、科技发展的今天,应该采取多种途径的公众参与方式,比如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影视文件和模型展示、对比规划的前后成果,通过具体数字反映对比改造前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加强有效宣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本质。
4结语
随着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日益紧缺,城市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下的用地需求将逐渐通过旧城改造(旧城更新)方式取得。在旧城改造中,政府及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强调其“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职能,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旧城改造规划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前者是统筹改造方针、原则和总量控制,后者遵循“成熟一片、改造一片”的原则,为各相关利益者提供一个合作型博弈平台。
注释:
①袁镔,邹瑚莹著,《理性与创造——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世界建筑》,1992年第3期。
②张志莹,张志蓉著,《旧城改造“五坚持”“成都模式”乐迁徙》,《上海住宅旧区改造》第27-29页。
参考文献:
[1]方耀楣,聂顺君.公众参与旧城改造的模型设计[J].中国房地产,2010,(9).
[2]吕斌.《拆迁条例》修订与城市更新制度创新初探[J].城市规划,2010,(10).
[3]孙施文,朱婷文.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10,(5).
[4]王兰,刘刚.20世纪下半叶美国城市更新中的角色关系变迁[J].国际城市规划,2007,(4).
[5]张伊娜,王桂新.旧城改造的社会性思考[J].2007,(7).
制造业发展规划范文篇2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志们: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评审会。刚才,各位专家对《**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对规划纲要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发表了真知灼见,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宝贵意见,并作出了结论,给予了很高评价,这表明**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在全体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感谢各位专家及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感谢你们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装备制造业是**县在经济总量、产业规模、集群影响力等综合实力方面均较强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力地支撑、拉动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20xx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占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34.8%,同比增长了43.3%。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对**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使装备制造业具备了向更高层次的集群式发展的条件。这次**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为指导**县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今天有幸听取了专家对**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建议,我也受到一些启发,对如何更好发挥产业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有一些思考,也有一些建议,想借此机会和各位专家、各位同志共同探讨。
第一,制定规划的过程是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
**县下决心制定高规格、高质量的《**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我想是经过了审慎决策的。规划编制的过程,是上上下下反复统一思想、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过程,也是摸清家底、找准定位的过程,更是谋划思路、确定路径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县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二,规划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计划”改为“规划”,一字之改充分表明“规划”更为重要,今后进入不了规划布局的项目就很难拿到资源的配置,比如土地。规划有其严肃性,要经过人大的审议,审议通过后不能轻易改动。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首先,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指导我们的资源配置。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发展、重点培育和相机引进的,肯定要把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向这些领域倾斜。其次,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使我们理清发展思路,认清自己,看清别人,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发展我们的产业,规划我们的产业布局,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使投资者充分了解我们的发展思路,了解政府的政策取向,有利于吸引大集团、大企业投资。所以说,**县委、县政府树立了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的决心,并且拿出这样一个规划,是非常值得的。
我认为,这次专家评审的《**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有三个特点:一是**县委、县政府要求制定的规划起点高,编制规划工作集中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邀请了这么多的资深专家,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相关部门的这么多同志到会,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这个规划的质量是高的,刚才与会的各位专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三是大家对规划的期望值很高,可以看出,**县委、县政府的决心很大,是要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机遇,推动**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使**县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第三,落实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要树立上海经济圈理念。要特别关注长三角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同时关注上海的产业发展定位和城市发展定位。“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有一批制造业企业外迁,其中有一大批搞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要外迁,希望**县能引起重视。不久前国家出台了《调整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纲要》,江苏省也确定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43工程,对装备制造业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县作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政策环境、软硬条件具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发展空间大,潜力大。**县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可谓是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一定要抓住机遇,放宽眼界,主动接轨上海,加快发展。
二要找准定位。江苏省的143工程中,明确了14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包括**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输变电成套设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电力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及其它装备。省里提出“将围绕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提高制造和成套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大目标,选择一批重点项目,给予省财政性资金扶持,对符合国家支持条件的省政府将积极协助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此基础上,省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我注意到,**县确定到2018年,把**打造成中国“水泥机械、输变电设备、锻压机械”等重型化成套机械设备的制造基地,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和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主要的零部件配套基地之一,与省里的要求是吻合的,说明**县在制定规划时考虑了与全省产业规划的衔接问题,定位是准确的。

校本课程原则(收集5篇)
阅:0校本课程原则篇1关键词:校本教材;开发构建;管理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30-01校....

制造业发展规划(整理2篇)
阅:0制造业发展规划范文篇1关键词:旧城改造;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公众参与Abstract:Comparedthemagnificentcitynewlyde....

卫生院健康扶贫问题整改方案(收集5篇)
阅:0卫生院健康扶贫问题整改方案篇1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gazi2004”为你整理了这篇2023年卫生健康委健康扶....

员工入职自我介绍(收集9篇)
阅:0员工入职自我介绍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我叫xx,家在xx,今年刚刚从xx师范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我性格....

英美文学论文(收集3篇)
阅:0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篇1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在评估过程中,进一步淡化其艺术性及故事性的重要....